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一直想不明白,之前也看过很多人的说法。
有人说那是因为现在人们经常碎片化阅读,书似乎读了很多,其实所看的东西没有逻辑性,非常散,时间久了,就被遗忘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完整的读一本书,虽然工作忙,但是胜在有逻辑呀,可以跟着作者的脉络一步一步走下来,其实要比碎片化读书好很多,得到的知识了解的内容也多,重要的是知识更系统,别人问起来,也能张口就来。
还有人说,不论看什么,看完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仔细阅读,就是人们经常提起的精读,重点部分逐字逐句的阅读。
又有人开口了,精读和泛读没有多大差,只不过一个是大概的扫一眼,一目十行,而精读花的时间更长,两个结果其实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输出,比如你读完了,可以这一个读后感或者思维导图,重点摘要,写在本子上,必要的背会,就有用了。
也有人说,读书要有用,主要在于用,无论你读什么,怎么读,最后还是要用,不用其实就是没用,看完了也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用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老实说,这些人的说法都很有道理,在我看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考。
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层次不穷,各种类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从网上找不到的,而一些重要的信息又被整理成书,造成了市面上的书也是让人眼花缭乱。碎片化阅读也好,系统性阅读也好,主要的是要思考到底读到了什么,有什么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精读泛读只是一个人的读书当时,只要适合自己便可,无所谓好坏,用不用更不用提,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所遇到的情景不尽相同,别人的成功重来不能复制,只有我们阅读的时候经过自己的思考,深层次的探寻,慢慢会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信仰,指引着自己往前走,这样,自己读到的东西就慢慢的有用了,只不过自己不觉得而已,读书提升气质,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读书重在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知道自己想要从中了解什么,如果不思考,其实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一场无意义但有趣的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