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泸水(三):泸津

头天特意到雷波客运站了解了次日到永善的车次时间,然后这天一大早就起床赶了头班车去云南的永善县。承蒙司机帮忙,在越过了横跨金沙江的永久大桥后,我无缝拼接地上了去昭通的车。本以为一切顺利,没想到在昭通车站等了两个多小时才转向巧家。早上在雷波欠的觉竟然都在昭通给补上了。开往巧家县的司机在这条线上跑了六年了,所以速度比百度上预计的时间缩短了很多。本来三个半小时的行程,他两个半小时就拿下来了。临近巧家车站的时候,他指着崇山峻岭说:这里的气温特别高。车上其他人也附和着说,这两天气温都到34度了。

他们的话让我想起《水经注》里的记载:“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这里所说的泸津就是指巧家县堂琅山西边的部分。这里过去山高林密,动植物的腐尸多,太阳又烈,具备产生瘴气的条件。在查阅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泸”的地点时,曾将巧家县列入考察地之一。不过要论蜀军是于此渡泸,却有待商榷。

到了车站即在附近找了家小旅馆,然后就向人打听这里是否有叫“泸津古渡”的地方。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目前只有一个渡口连接云南与四川。我于是退而求其次,填饱肚子后就去江边吹晚风。

先是爬上一座小山丘,拜谒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塔。虽没有明确标识,但网上可查叫“魁阁塔”。始建于清代,复建于2010年。围绕这座塔准备修一座森林公园,但目前尚未竣工,以至于越过这座塔去江边的路曲折蜿蜒,错综复杂。

在江边观察周围的地形,发现没有江滩。下游的白鹤滩水电站蓄水是重要原因,但这里原本就是山高谷深,河谷地貌多呈“V”型发育。巧家逐渐从蛮荒之地慢慢接纳人民定居,大约是战国时期。既然有人于此集居,又名为“泸津”,那么诸葛亮率军于此渡江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还需要更多的史料佐证。

第二天,我特意去了江边的大同复建临时渡口。从巧家县的此岸越江到了四川宁南县的武星临时渡口。渡口是普通的斜坡码头,渡船的功用是人车合流,但只见人不见车。过渡时长约半个小时。在渡船上除了能见初升的太阳照拂江面产生的粼粼波光,还能看到不远处正在修建的悬索桥。

        2025.3.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