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哲学的大问题

自从西方哲学引进到中国以来,哲学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一门严肃的人文科学,准入门槛和研究内容对很多人来说都遥不可及。而且,经过不断发展,今日的哲学分支众多,各类学说在不同人的解读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在没有进入该领域的人眼里,哲学俨然成为不同术语的集合,令人望而生畏。

而在专业的哲学研究领域,严谨繁复的分析、对概念的考究斟酌、不同学说的争论辩驳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流。这最初归功于康德对哲学问题的体系化分析,这种分析方式一方面使得哲学摆脱主观性极强的论断,打开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但另一方面,如果研究者对哲学了解不深,很可能迷失在阐释某一学说的细枝末节中,忘却了哲学在根本上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有不少面向大众和哲学爱好者的哲学史书籍,其中不乏文字简洁易懂、内容丰富的作品,不过,里面的问题通常以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为切入点,或者以哲学发展的时间线作为叙述线索,缺少对哲学涉及的终极问题的构建,以及对哲学本身的讲述。正如译者注意到的,政治课教给学生过多哲学术语,哲学史又将所有人物或清晰或晦涩的理念摆在一起,《大问题》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以哲学中各个维度问题的建构为脉络,串联起各个哲学家的学说,探明哲学到底研究了什么问题。


构建哲学的大问题

读过任何一本哲学著作的人应该都能意识到,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在研究哲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构建一个问题。比如我们熟知的构建了理想政治框架的《理想国》,并非开篇就提出了理想政治制度的确立,而是从“为善还是为恶”的价值观问题出发,在几个人的争辩中得到为善的必然性,才过渡到实践中的政治制度。不过《理想国》提出的是价值判断的简单问题,通过对该问题不同角度的解读得到完整论证,哲学发展到康德的时期,问题才真正达到了需要构建的程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前言中就将问题分为了“数学如何可能”“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几个层面,并且对“先天”“先验”等概念做了解释。在之后的哲学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哲学家在构建问题时,已经不满足于做简单判断,而是需要将设问的不同层面,以及相关的概念问题厘清。从构建问题开始,哲学思维已经渗透其中。

哲学中究竟有几个大问题?相信不少人听说过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就是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一个大问题,旨在探究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大问题》中总结了哲学的几个领域,分别是形而上学(关于实在和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美学。不同学说可能涉及到一个或多个领域问题。一般来说,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是每个学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于问题的重要性,罗素给出过这样的评判: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而是为了问题本身。《大问题》这本哲学导论无论在文字、谋篇布局还是材料选择上,都贯彻了重视“问题本身”的想法,不失为一本独具匠心的哲学入门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