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过年少时呢?近来"脑梗",于眼面前的事情转瞬即忘,有时候站在厨房里要去开冰箱,到了冰箱面前已经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奇怪的是,对于年少时候反而是愈发愿意回想,也记得煞是清晰。大概这就算是老了吧,我常常戏谑自己老了,然而有人一本正经提醒我老了,我又像是芒刺在背,心生悲壮,甚至有些顽固觉得对方不存好意,觉得她在嫌弃我……
今天一众老友说起小时候跟爸妈打游击不学习偷看书的场景,又勾起我的思念,思念远方的爹妈,思念不返的时光,因为知道未来定是庸庸碌碌甚或是迷迷糊糊,回忆就显得尤为美妙。
想不起来自己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什么,小时候姊妹几个跟着爸围着家里那台小小收音机屏声敛气听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大概是最早的文学启蒙,听完,当天的晚饭及睡前闲聊时光大多都是与之内容相关的,爸乐此不疲给我们讲述一遍又一遍。
大约是三四年级开始接触"大书",我们那时候把课外的书分为两种,一种带插图的"小人书",一种是大部头的"大书",小人书最受孩子们欢迎,价格也便宜,可惜也不多得。大书更是少之又少,有一回爸跟得了宝似的跟我妈说"你看我在外面得了什么?"
妈一向都是附和的"什么?"
"《封神演义》!!"
于是,我们家茶余饭后就成了"封神"时间。小时候记忆力很强大,爸看我也看,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反正爸也有很多不认识的字,我能通读在爸眼里已是奇才,读完了我们一起讨论故事,每一个厉害的角色他们有怎样的宝贝,师父是何方神圣,仙居何处……我都能对答如流,为此常常得到夸奖,这个夸奖大概就是爱看书最大的动力。看了《封神演义》,哪吒悟空托塔天王二郎神紫微星扫把星……结合听来的《西游记》,神话世界变得异常丰富。
年岁渐长,已经不需要爸的引导就喜欢上书中神奇的世界,当然,我们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电视也稀有,读书是最好最有趣的业余生活,家里没有能自主选择的书,隋唐演义朱元璋演义瓦岗英雄薛丁山征西等等历史性的章回体小说真是好看,故事性强,血气方刚自带正义……我的爱好与三观不需刻意培养,想是那时候就定型了。于是我这半辈子喜欢历史故事喜欢大义凛然喜欢仗义疏财两肋插刀……
后来,后来不知道怎么就长大了,青春期来了!可是我们的青春期相比于小希同学的青春期,显得多么迟钝啊!甚至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当然也有早慧的小波子,还有城里来的洋娃娃般的施丽丽……她们给我们做着懵懂爱情的示范,我也会去向往呀!于是开始认识了席绢岑凯伦,还记得看的第一本爱情小说《蝴蝶梦》,内容已经不大记得,倒还记得英语考试花了半小时飞快做完试卷,偷偷在桌肚里看,被英语老师没收啦!越是没收越要看,简直痴迷。
历史何老师是开租书店的,下了课就往他家跑,看一本书三毛钱,省吃俭用去租书,越看档次越高,岑凯伦显得太不美好,于是认识了琼瑶阿姨,阿姨四十三本言情小说花了一个学期全都读完,还做笔记,现在想想挺难为情的,怎么还做笔记?嗯,摘抄小说里的诗词,描写特别美好的句子……厚厚一本现在还收着,只是已经旧迹斑斑,纸页暗黄。写作文还会借用大多都是得不到高分的,因为太矫情!!
不知道什么时候,痴男怨女开始遭到嫌弃,武侠世界才是大世界。金庸便随之成为最爱,武侠也不止看金庸,古龙看得压抑,梁羽生又觉得太理性,诸葛青云的世界只有杀戮,金庸的世界有爱情有俏皮可爱有江湖义气有历史有大义,这一看就深陷其中,连书也不读作业也不做啦!乖乖女到学渣,过程就是这么简易。小希同学现在的状态在哪个阶段呢?如果做妈的都可以预见未来该有多好,免得让我如此寝食难安。
青春期在我不知不觉中已经挥霍一空,常常会念上一句"如果再回到从前",但是,时间回不到从前,回到从前我就能珍惜时光发愤图强考上北大吗?我就在这一日一日当中让自己变得更加迷糊。妈妈说早知道你这样不认真,那时候多管管你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我也说那时候你们要多管管我,我肯定比现在好,可惜那时候绝不会这么想。
现在,我们回过头矫枉过正,想要用最大的力气管理自己的孩子,偶尔,自己坐在这里好好想想自己的青春期,开导自己别太神经质。多希望我的小希同学能够安安稳稳快快乐乐过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因无知而受伤,不因任性而遇挫,也不会在未来生出许多愧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