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逼走商鞅和孙膑为什么还能称霸

魏惠王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眉头紧锁,望着殿下的大臣们,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魏国,这个曾经威风一时的国家,如今却国势日渐衰弱,一片片国土被邻国夺去。

惠王深知,要想重振国威,振兴魏国,必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各位爱卿,寡人欲重振魏国,不知诸位有何良策?”惠王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一丝急切与期盼。

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大王,要使魏国强盛起来,不受人家的欺侮,首先要识人才,用良才。”

惠王闻言,心中不禁有些不悦:“我任用了你们这批大臣,这不是任用贤才吗?”

大臣不慌不忙,继续说道:“大王,当初商鞅在我们魏国做官,大家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听。结果商鞅被秦国请去了,推行‘商鞅变法’,秦国因此强大起来。

再说孙膑,他本是个军事奇才,大王您又听信了庞涓的谗言,把他的脚给打断了。到头来,孙膑去了齐国,指挥齐国大军来攻打我们。这是多么大的教训啊!”

惠王听了这一番话,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长叹一声,说道:“寡人知错了。魏国今日落到这种地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所造成的。从今后,我要痛改前非,礼贤下士,广纳天下人才。请各位多多举荐。”

惠王的这番话,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魏国的每一个角落。许多贤士闻讯而来,纷纷投奔魏国。

邹衍、孟轲等人都对惠王提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建议。魏国的朝政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又有一次,惠王听大臣们议论说齐国的淳于髡知识渊博,很有才干。惠王心中一动,决定把淳于髡也请来。大臣们费尽心思,终于将淳于髡请到了魏国。

惠王见淳于髡到来,心中非常高兴,亲自设宴招待他。然而,在席间,淳于髡却只顾低头吃菜,偶尔听听惠王和大臣们的谈话,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什么话也不说。惠王有意挑起话题问他时,他也只是支支吾吾应付一下。

惠王见此情景,心中十分生气。宴后,他召集群臣,训斥了一顿:“你们说他有才能,我看他像个木头人!”

有位大臣急忙说道:“大王不可凭最初印象取人,可别忘记过去对商鞅、孙膑的态度啊!”

惠王闻言,心中一震,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对!寡人险些又犯老毛病了。晚上,你们去探听一下,究竟他对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回来告诉我。”

第二天,去找淳于髡闲谈的人回来报告说:“他过去求见过您两次,您都不理睬他。这次他不知道您是否真有诚意,所以才是这种态度。”

惠王闻言,心中不禁有些疑惑:“没有呀!我没有接见过他呀!”

旁边一位大臣提醒说:“投奔大王的人很多,也许大王忘记了呢。”

惠王于是召来记事官,请他查一查。果然,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惠王。那时惠王因忙于接受别人的礼品,没有去理睬当时名气很小的淳于髡。

得知真相后,惠王深感愧疚。他立即把淳于髡请来,一拱手,谦恭地说道:“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是寡人的过错。那两次正是寡人接受别人献马、献乐工,说明寡人那时是重声色享乐,轻安邦治国。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请先生能予原谅!”

淳于髡见惠王勇于改过,态度也十分诚恳,心中的怨气顿时烟消云散。他望着惠王,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他说道:“大王能勇于改过,此乃魏国之大幸也。臣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

从此,淳于髡成为了惠王的得力助手。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魏国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他的帮助下,魏国的朝政更加清明,国力逐渐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惠王也从一个昏聩的君主,变成了一个英明的国君。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他继续广纳贤才,重用能人。魏国的朝堂上,人才济济,一片繁荣景象。惠王更知道,一个国家的强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保持魏国的强盛,必须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带领下,魏国逐渐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水如天说: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行者,背负着各自的梦想与追求,在风雨兼程中奋力前行。

然而,在这条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的道路上,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抵达成功的彼岸。

正如那些流传千年的老话所言:“听人劝吃饱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些智慧的话语无不揭示了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单打独斗往往难以走远,唯有集思广益,方能汇聚成海。

无论是“听人劝”的智慧之光,还是“三个桩与三个帮”的团队力量,亦或是“三个臭皮匠”的集体智慧,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集思广益,共创辉煌。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他人的智慧,更要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善于利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成就非凡。

此外,集思广益还意味着要勇于接受批评和指正。在团队中,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可能存在不足和缺陷,而他人的批评和指正正是帮助我们完善自己、提升团队整体水平的宝贵机会。

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批评,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推动团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即田文,是战国四大君子之一,有资料说他生于公元前309年;孟尝君的父亲是田婴。田婴是齐国...
    HTLIAO2011阅读 1,647评论 0 0
  • 春秋 ============ 春秋概述 ---------------------- 元前七百七十一 ...
    通史史诗阅读 1,385评论 0 0
  • 七律 《史记·魏世家》译文错误32处余(新韵) 作者:魏裕昌(教授级高工) (2023年8月7日) 武王伐纣除商芮...
    比邻松雪阅读 641评论 0 2
  •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姜齐桓公非同一人)之子,战国...
    憨与暖阅读 1,023评论 0 1
  • 【场景1:公元前357年,平陆】 背景:公元前357年,齐桓公的儿子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这里要说明两件事: 第...
    新冠克星阅读 1,16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