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我们经常做的一些事情,就是读书缺少规划,买书的速度永远比看书的速度快,也由于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很容易在娱乐阅读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所以把买来的书就放在一个地方,过了很久都不会看,偶尔看了之后,看过就过了,因此,也很难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阅读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快速转换为你的能力。
主题阅读定义:##
针对某个你想研究的特定问题,进行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进而进行系统地学习。在你原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最终构建出任何一本书,也没有的主题结构。
简而言之,主题阅读就是,博取各家之长,在你原有知识的理解之上,让你的认知得到一个新的提升。
至于能提升多少,就取决于你主题阅读的方法和实践总结的情况了。
确定主题阅读方向##
可能很多小伙伴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往往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
明确角色责任
因为我们要对自己个人的角色应负的责任去进行罗列,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时间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并且在各个年龄段,承担的主要角色不同,因此要列出未来五年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自我角色,社群角色等角色,对应要做的事情以及对应的能力,并列出优先级是什么,把重要的事情先去进行主题阅读去研究,这就避免了,今天流的血和泪,就是昨天脑子进的水,这种无奈的苦闷。这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
就比如,在大学的时候,比起在大学玩四年,更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尽快去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一技之长,这样就为长久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毕业一年换了好几份工作,这时候再去探索自己适合做什么,这是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技能罗盘判断技能阶段
除了角色定位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对的时间把事情做得更正确,更好的一个思维的方法,就是技能罗盘。
技能罗盘第一个部分
分为通用技能,专业基础和专业领域。
比如说,阅读,高效学习就是通用技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知识管理,写作就是专业基础,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而人工智能,编程等就属于专业领域的技能。
技能罗盘第二部分
分为4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冒险区和盲区。
舒适区就是已经用的很习惯的区域,我们进行学习,练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逃离舒适区,在舒适区训练一辈子估计也很难练出成果。
例如:我们吃饭吃了几十年也就这样。成长一定是痛苦的,因为人更容易在痛苦中成长,在挣扎中学习。
因此当我们要去学习的时候,我们要逃离舒适区,去学习区,去学习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扩大自己的涉猎范围。
冒险区就是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阶段自己必须要去学的,比如沟通能力,情操素养等
而盲区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区域,当自己涉猎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就会找到盲区中因该学习的内容。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个罗盘之后,你可以把自己所处的阶段,对应的角色所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做这些事情需要的能力放在罗盘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自己的这些技能在什么样的一种阶段,然后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个人角色清单和技能罗盘结合
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自己现在最应该去研究哪个主题。并结合自己的优势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设置以相应的目标,加速自己的成长。
确定书单##
在确定书单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主题阅读的一个背景:
差不多5本该领域经典的书籍就已经基本覆盖一个领域了。假如你想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领域,想在这个领域变得专业,差不多需要十本该领域经典的书。假如你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领域,只是了解一下这个方面是怎么样子的,找三本相关的经典书籍就差不多了。
重点就是书单一定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因为每个领域的专业能力都是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的。所以,一个有梯度的书单可以让你去全方面的了解该主题。让你在这个领域当中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找这个领域中的一些专家,找到他推荐的好书单,一般来说靠谱的专业人士推荐的书单都会有推荐理由,以及对应的阅读方法。
判断书的好坏
1.你可以去豆瓣上看下这本书的分数是不是8分左右,假如是8分以上,就放心的读吧。还有就是亚马逊是四分以上的书,也没啥问题的。
2.看下这个作者是不是这个领域中的大师,大师通常写出来的内容都很久经典,减少你阅读的时间,以及可以让你快速的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甚至提升你对这个领域认知的品味。
3.看下书的出版社,牛逼的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是质量很高的,出版社就已经帮你把关了。
4.看这本书的版次,能一版再版的书,说明这本书也是非常的经典。
筛选书单
通过以上方法选出的经典书籍之后,就可以放心的对书单进行初步筛选,去掉那些不相关的书籍。
我们在初步筛选书单的时候,不需要非常仔细的去进行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很习惯的对自己随手翻到的一本书,从第一页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这本书不适合当前的自己。
而是应该用快速阅读以及检视阅读的方法来进行大致的扫读,也就是用十几二十分钟快速的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去寻找这个书中哪些内容是你关心的。若看下来没有一章和你关系的有关系,这本书就可以放一放了。对于看到了相关的一些章节一定要进行标注。这是我们平时进行阅读内容筛选的时候,不做的事情。但是做了,可以帮助你后续仔细阅读的时候,快速的找到相关的内容,并且避免了去阅读不相关书籍的时间。
构建阅读内容##
这个大家可能觉得非常的奇怪,有了书单不是应该开始阅读和做笔记了吗?
建立主题框架
更正确的方法是,先建立一个框架,就是先找一本最入门的一本书,根据目录的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建立起一个阅读框架,一边阅读一边补充框架的血肉。就像造房子,最先要做的就是给房子先搭个框架,然后再从一堆材料中,给房子添砖加瓦。房子造完,那些建材废料,该扔的就扔掉。
给框架罗列答案
搭好框架后,开始对书籍的相关章节进行阅读了,并在框架上罗列这几本书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了,例如对问题1,这本书的答案是A,那本书的答案是B,就将A和B的答案罗列到同一个问题之中。对其他问题,也是这样的操作。
基于这样的操作,我很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来这样操作,因为思维导图非常方便知识点的规整。并且很容易看到整个框架的全貌。
分析筛选答案
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导图进行重新整理整个框架,把相关的问题进行整合,对相似的答案进行合并。把自己不认同的答案进行剔除。只保留自己能够理解的,和对自己有用的。
当然你会觉得有些内容你不理解,但是有可能是对的。这也没关系,等你水平慢慢的提升的时候,你还可以对导图更新补充的。
重构成可执行蓝图##
这时候的导图,还像一个阅读笔记,还不能直接用于实践,因此就需要对导图进行重构,将导图进行简化,简化到可操作的层面,具体1234怎么操作。
有了可实践的导图之后,就按图施工,开始实践,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经验总结,然后把这些经验总结进一步更新到自己的导图中,并将它整理到自己的知识库中。
对于实践,我们通常把70%的时间用于学习,20%的时间用于理解,而只花10%的时间去进行实践,但正确的方法正好反过来,我们应该用70%的时间去实践总结输出。
主题阅读常见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主题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感觉特别烧脑,因为哪怕是大师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反的,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客观的罗列观点,可以简单的尝试不同的方法,自己就会有判断那个更适合自己。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主题阅读需要按照正确的步骤来,确定主题,找到相关的书单,建立对应框架,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并罗列到框架中。罗列好之后,需要用自己的理解,整合不同的答案。并最终做成一个可操作的知识体系。
这当中的任何一步都不可以缺少,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步都会让整个主题阅读变得困难。
最后主题阅读也不太适合小说戏剧和诗,主题阅读更加适合,一些论述性的一些作品,例如: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等这样的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