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我高中非常喜欢的作家,《挪威的森林》也一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但是说实话我觉得他离诺贝尔文学奖还差了点,毕竟他的书套路有点明显,商业气息不轻,少不了圈钱的嫌疑。
当然他本人的才华不容否认,而且年少时喜欢一本书似乎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喜欢一个人也一样。
或许我没法客观地谈谈这本书,因为它承载了我太多感情,青春的爱恋、纠结,毫无理由的坚持,没有它们,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
如果没有遇见他,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
在十五岁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人,并且为之单方面付出了很久很久。也许也不是很久,三四年,但是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真的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他的年纪比我小一点,于是我可以作为一个成年人来俯瞰他的成人礼。
我决定送他一个礼物。
据我所知他喜欢看动漫,喜欢打游戏,喜欢足球。但我还是觉得用钱能买到的都太俗了(也是因为穷),于是做了一个极其浪漫的选择——为他抄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动抄。
《挪威的森林》有字,我抄了一年。
在高二的下学期和高三的上学期,每天到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刷题刷地头昏眼花的我就会放下卷子,开始抄书,遇到周末或者假期就多抄一点,日复一日,我都没想到自己能坚持下来。
现在最庆幸的就是当时还没有“舔狗”这个词。
这本书和他挺配的,都是我都最爱。
而且村上的文笔温柔而冷静,就像他给我的感觉,像清甜的柠檬蛋糕。
书中讲述了少年渡边在成长路上的徘徊与抉择,描写了他对爱、对性、对生与死的思索。实在太适合当时迷茫的我。
对于刚刚考入大学的渡边来说,生活中需要抉择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他本人却是个没什么目标,没什么坚持的普通人。在大学里学戏剧只是偶然之举,
“‘学什么都无所谓,对我来说。’我解释道,‘民族学也罢,东洋史也罢。选中这戏剧也纯属偶然,如此而已。’”
“他们看我整日看书,便都说我想当个作家,其实我不想当什么作家,什么都不想当。”
在他渐渐铺开的人生之路上,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以抉择。也许我会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看懂了渡边的纠结,因为这份纠结我也曾有过。
在渡边快要20岁的时候,他心爱的女孩直子突然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从大学休学去了专门的疗养院。或许直子走到这一步并不奇怪,毕竟她的姐姐在她年幼时毫无征兆地自杀,在她17岁时,她的男朋友也选择了自杀。
而渡边的生活中最极端的一点,就是他爱的很多人都在迈入人生的某一阶段时“像突然想起来一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渡边也因为这一切而一次次地蜕变。
“木月死时,我从他的死中学到一个道理,并将其作为大彻大悟的人生真谛铭刻或力图铭刻于心。那便是: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实际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还使我明白: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在同伴的死亡中成长,这未免有些太残酷了,但我总觉得村上春树在隐喻些什么。也许在我们的成长中,没有这么多死亡,却也有很多很多的告别。我们从告别中成长。而死亡,不过是告别的另一种形式。
也可以说,当我们决定真正地放下一个人时,他们在我们心底留下的那一部分也跟着死掉了。
为了告别他,我杀死了一部分的自己。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我竟然会爱上一个内心充满悲哀的人,我竟然还觉得我会成为他的救赎。
爱上一匹野马,可惜家里没有草原。
也许就因为他是第一个吧,第一个冲破了我心中所有条条框框的人,第一个让我觉得所谓原则也不过如此的人。我是真心爱过他,也真心感激他的。
许久未见,一句问候也无从说起。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更不敢说我懂了他,我唯一可以说的就是,无论是抄书还是爱你,我都没有后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