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唠嗑”中积累,在积累中升华
跟永联结缘之前,我喜欢跟办公室的同事“唠嗑”,聊学生,聊孩子,聊家庭,聊工作,也聊当今教育的种种现状。但是“唠”完了就完了,从来不会想着提起笔来写点什么。有什么新鲜的想法,课堂精彩的瞬间,回办公室跟同事分享一下,就满足了,觉得一天过得挺开心。加入永联后,每天要写每日一言,每周要写每周一文,要读书,要听讲座,要写听后感。跟同事讲话的时间少了,更多的时候是在屏幕前码字。我把这种动作当作高级的“唠嗑”,只不过“唠嗑”的对象从同事变成了永联盟友,“唠嗑”的内容从各种琐碎变成了专题叙述,“唠嗑”的方式从动动嘴皮子变成了文字,“唠嗑”的成果从说完就忘的“废话”变成了四五万字的教育素材积累。在这一年中,负能量少了,抱怨少了,时间多了,把“发现问题”变成了“研究问题”,并把它记录下来。看着自己写下的文字,自豪感满满。
二、教育视野开阔了,教育信心增强了
加入永联前,我常常觉得心里有个洞,有一种空虚感从脚底直窜头顶。遇到一些学生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会觉得茫然无措,不得其解。可是自从加入永联坚持读书写作后,情况就慢慢开始改变。
一些书给了我很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比如《教学勇气》里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认为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去解决某个问题的地方,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这颠覆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使我大受启发。它促使我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师”与“生”的关系,为我在自己的教学中重新构建师生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惊喜的是,我经常被学生的表现惊艳,他们比我懂得多,在生生互动的学习中,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
还有《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它提出了“T”型人才观,认为人不应该像传统观念里认为的那样单一的发展,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求自主的综合的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种教育格局很大,让我脑洞大开。读完这本书,再回头看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会减少很多焦虑,会将教育者的目光拉长拉远。
三、教育心态变好了,教育格局打开了
一些书又可以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具体的指导,就好像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去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在《如何带好问题班》中,钟杰老师提出的“好的班主任就是能积极解决问题的班主任”,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转变班主任的教育心态。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平常也总会有不少班主任会抱怨学生怎样怎样,但是那些能积极、用心解决问题的班主任总能收获一班粉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对问题的重视,对学生的关注,它可以引着学生也认真审视自己的问题,积极去面对它,解决它。至于书中更多的治班妙招,那就更不用说了,打开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宝盒,让人惊叹,受益良多。
又如《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本书解读孩子的很多日常行为,指导父母去从容应对,是我读到的最好的育儿经。
四、永联让我变化,我让教育变化
在永联学到很多,有一些潜移默化看不见,但有一些确实做到了教育变现,优化了年级甚至是学校的德育管理。
比如,永联的讲座中提到“班级命名”,我就想,我能不能在全年级开展这样一个班级命名活动。当时有很多老师觉得高三还搞这些胡里花哨的东西,不实用。但是,当所有班级将班名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公布出来,立刻惊艳了所有人的眼睛。德育处发现用这种方式来构建班级文化体系,用文化育人,可以统整很多教育行为,一下子将德育拔高了一个层次。而我们在做宣传栏,做公众号推文的时候,都会将班名用上,让很多老师眼前一亮,认为这个活动可以全校推广。凌云一班、静远二班、奋进三班、涅槃四班、翰林五班、峥嵘六班、骐骥七班、有为八班、爱群九班、星辰十班、青云十一班、才鹰十二班、行知十三班、至诚十四班、明懿十五班、弘毅十六班、百花齐放17班、破浪十八班、(十九班艺术班不在校)、万里二十班,每一个班名都与理想有关,每一个班名都各具风格。“静远”源于二班学生稍显躁动,出于自我约束;“百花齐放”源于十七班选科组合多……文化育人,实实在在。
感谢永联,追随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