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不知道多少辈的南京人童年时都吟过这段童谣。其实说起南京的城门,早几辈的南京人可以掰着手指为你数出“里十三、外十八”。民间传有城门名编串而成的顺口溜:“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
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十三座,都与市内大街贯连,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条。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明朝皇帝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
这些城门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依次是: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它们是: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这样,加上原来的内十三,就成了内二十四。
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至于城门名称,也常有改动。例如:三山门改作水西门;石城门改作大西门、汉西门;清凉门改作清江门;定淮门改作淮远门;钟阜门又称小东门;金川门又称三民门;太平门曾称自由门。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一下改了七个。
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遂由政府出面,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改海陵门(1913年新开的)为挹江门;改神策门为和平门;改丰润门(1909年新开的)为玄武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改洪武门(原正阳门)为光华门。这样,“内十三”当中,只有通济门没有改过,保留至今。
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即改姚坊门为尧化门。
【年味渐浓:巨幅春联挂城门】
从四年前开始,每到春节,江苏南京就会启动城门挂春联活动。一幅幅巨型春联,与青灰色的明城墙、大红的灯笼,构成了一幅古朴、喜庆、富有韵味的节日景致。
在南京的城门中一共有12个城门挂上了红色春联,大家是否能体会当中的数学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