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有这样一位武将,乃名门之后,人长得也英俊潇洒,更了不起的是武艺高强,曾杀得曹操三十万大军落花流水,曹操本人更是割须断袍魂飞魄散,遭受了其一生中仅次于赤壁之战的奇耻大辱。然而这位威名赫赫的高富帅猛男,之后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身本领却再无作为,只落得个郁郁而终,成为三国时代最令人惋惜的一位悲情英雄。
他就是三国时代超一流猛将、蜀汉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以及“裴注”记载:马超“有信、布之勇”,《三国演义》也说他“甚得羌、胡心”。他与西凉太守韩遂率关西军进兵至潼关,曹操三十万人马曾被他打得溃不成军。诸葛亮《后出师表》说曹操“殆死潼关”就是指这次战役。
在潼关之战中,罗贯中把曹操写得狼狈不堪,以衬托马超之勇。两军对阵,先是从曹操眼中描写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两军一开战,曹军名将于禁、张郃接连被马超打败;李通迎战,马超一枪便刺李于马下。马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军大败。马超引百余骑,直闯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兵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惊慌,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大惊,掣所佩刀断其髯。有人将此告知马超,超遂令叫:“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把旗角包颈而逃。这一仗,打得曹操谈“马”色变,忧心忡忡地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这就是著名的“曹操割须断袍”故事。历史上的潼关之役,曹操开始虽被马超所逼,还不至于割须断袍,经作者这样一夸张,更显得马超“声价盖天高”了。之后马超与张飞交战,也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不分上下。
罗贯中在极写马超英勇的同时,也极写其无谋。表面看来,战争是斗力,实际是在斗智。因为战争虽靠英勇,但最后决胜还是要靠智力。有人说:两军相争,勇者胜。事实并不尽然。光靠勇未必都胜,勇而有智才必胜。在历史上,智者与勇者战,勇者多败。吕布曾勇冠当世,却被曹操所擒;关羽也曾威震华夏,却敌不过吕蒙的“攻心之战”。马超也如此,尽管他曾逼使曹操割须断袍,但由于智谋不及曹操,终被打败。韩遂曾与马超之父马腾结为兄弟,因马腾被曹操所害,决意与马超一起兴兵雪仇。曹操遂书韩遂:“若将马超擒赴许都,即封汝为西凉侯。”而韩遂不为利禄所动,以此事告知马超,并斩曹操来使,与马超一起杀奔长安。可见,韩遂兴兵为义兄报仇是出于义举,是真心诚意的。而马超竟因韩遂与曹操两阵对圆,但叙寒暄,无一语及军事,以及曹操致书韩遂有改抹字样,事未查明,便起疑心,以致肯定韩遂与曹操谋己,因此,便使曹操的离间计得逞,战而胜之。贾诩献此计时,已料到“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果然!
陈寿著《三国志·蜀志》把马超与关、张、黄、赵并列,《三国演义》则称为“五虎将”。论本领,马超不在关、张之下,名间甚至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武力排名榜。客观而言,以马超之勇武,即便不能与吕布相提并论,但至少也是三国时代众多名将中的超一流选手。
然而,马超归刘备后却默默无闻郁郁而终,原因何在?作者没有说。陈寿在《三国志·蜀志·彭羕传》里却有所透露:“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这说明马超并没有得到刘备的信任,故“常怀危惧”。
那么,刘备为何不信任马超呢?历史真相已无从查找,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马超世代名家,荣威震主。马腾死后,马超承袭了其爵位,有镇威将军、凉州牧、雍州史的头衔,而刘备被朝廷认可的最高头衔不过是宜城亭侯,领荆州牧,中郎将。再遍数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无论诸葛亮还是关张赵黄魏诸名将,投奔刘备时,从名望上都不及马超。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马超父子在西凉深得人心,威望素著,羌人一直非常拥戴他,刘备当然不得不有所提防。
其次,马超虽然英勇过人,凭借潼关一战杀得曹操胆战心惊而名震一时,但他也身背屡屡背盟之恶名。他他跟义叔韩遂一同起兵,最后却与其反目成仇;无奈投奔张鲁,最终又反叛了他。虽然这两次都是被人离间的,但这么一折腾,已经在世人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再者,马超不是一个好员工。可能是因为马超当惯了老板,轮到他给刘备打工时,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投奔刘备后,马超经常直呼其字,开口闭口都是“玄德玄德”的,没有什么上下尊卑的概念。虽然刘备并不是什么鼠肚鸡肠之辈,但马超如此没有君臣有别的意识,已经说明他并没有真心臣服,这自然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其四,马超群众基础不好。有一次一位好友在跟他私下交流准备投奔曹魏,被马超告发了。虽然马超这么做并没什么不对,但也弄得其他人跟他交往时多多少少有点顾虑。这样一来,他在蜀国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
得不到老板的信任,你就算再有本领又能怎么样呢?对于马超这位勇武过人的一代名将来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实在是太可惜了。(老王不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