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的产生,大大推动了Javascript这门语言在服务端的发展,使得前端人员可以以很低的门槛转向后端开发。
想必接触过Node的人都知道,Node是以异步(Async)回调著称的,其异步性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但同时也减少了程序的可读性。如果我们有几个异步操作,并且后一个操作需要前一个操作返回的数据才能执行,这样按照Node的一般执行规律,要实现有序的异步操作,通常是一层加一层嵌套下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S6提出了Promise的实现。
含义:
Promise 对象用于一个异步操作的最终完成(或失败)及其结果值的表示。简单点说,它就是用于处理异步操作的,异步处理成功了就执行成功的操作,异步处理失败了就捕获错误或者停止后续操作。
它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newPromise(
/* executor */function(resolve, reject){
if(/* success */) {
// ...执行代码resolve();
}else{/* fail *
/// ...执行代码reject();
}
});
其中,Promise中的参数executor是一个执行器函数,它有两个参数resolve和reject。它内部通常有一些异步操作,如果异步操作成功,则可以调用resolve()来将该实例的状态置为fulfilled,即已完成的,如果一旦失败,可以调用reject()来将该实例的状态置为rejected,即失败的。
我们可以把Promise对象看成是一条工厂的流水线,对于流水线来说,从它的工作职能上看,它只有三种状态,一个是初始状态(刚开机的时候),一个是加工产品成功,一个是加工产品失败(出现了某些故障)。同样对于Promise对象来说,它也有三种状态:
pending
初始状态,也称为未定状态,就是初始化Promise时,调用executor执行器函数后的状态。
fulfilled
完成状态,意味着异步操作成功。
rejected
失败状态,意味着异步操作失败。
它只有两种状态可以转化,即
操作成功
pending -> fulfilled
操作失败
pending -> rejected
并且这个状态转化是单向的,不可逆转,已经确定的状态(fulfilled/rejected)无法转回初始状态(pending)。
方法
Promise.prototype.then()
Promise对象含有then方法,then()调用后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意味着实例化后的Promise对象可以进行链式调用,而且这个then()方法可以接收两个函数,一个是处理成功后的函数,一个是处理错误结果的函数。
var promise1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2秒后置为接收状态
setTimeout(function() {
resolve('success');
}, 2000);
});
promise1.then(function(data) {
console.log(data); // success
}, function(err) {
console.log(err); // 不执行
}).then(function(data) {
// 上一步的then()方法没有返回值
console.log('链式调用:' + data); // 链式调用:undefined
}).then(function(data) {
// ....
});
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promise1.then()方法调用后返回的Promise对象的状态,是pending还是fulfilled,或者是rejected?
返回的这个Promise对象的状态主要是根据promise1.then()方法返回的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then()方法中返回了一个参数值,那么返回的Promise将会变成接收状态。
如果then()方法中抛出了一个异常,那么返回的Promise将会变成拒绝状态。
如果then()方法调用resolve()方法,那么返回的Promise将会变成接收状态。
如果then()方法调用reject()方法,那么返回的Promise将会变成拒绝状态。
如果then()方法返回了一个未知状态(pending)的Promise新实例,那么返回的新Promise就是未知状态。
如果then()方法没有明确指定的resolve(data)/reject(data)/return data时,那么返回的新Promise就是接收状态,可以一层一层地往下传递。
var promise2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2秒后置为接收状态
setTimeout(function() {
resolve('success');
}, 2000);
});
promise2
.then(function(data) {
// 上一个then()调用了resolve,置为fulfilled态
console.log('第一个then');
console.log(data);
return '2';
})
.then(function(data) {
// 此时这里的状态也是fulfilled, 因为上一步返回了2
console.log('第二个then');
console.log(data); // 2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把状态置为rejected error'); // 返回一个rejected的Promise实例
});
}, function(err) {
// error
})
.then(function(data) {
/* 这里不运行 */
console.log('第三个then');
console.log(data);
// ....
}, function(err) {
// error回调
// 此时这里的状态也是fulfilled, 因为上一步使用了reject()来返回值
console.log('出错:' + err); // 出错:把状态置为rejected error
})
.then(function(data) {
// 没有明确指定返回值,默认返回fulfilled
console.log('这里是fulfilled态');
});
Promise.prototype.catch()
catch()方法和then()方法一样,都会返回一个新的Promise对象,它主要用于捕获异步操作时出现的异常。因此,我们通常省略then()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把错误处理控制权转交给其后面的catch()函数,如下:
var promise3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setTimeout(function() {
reject('reject');
}, 2000);
});
promise3.then(function(data) {
console.log('这里是fulfilled状态'); // 这里不会触发
// ...
}).catch(function(err) {
// 最后的catch()方法可以捕获在这一条Promise链上的异常
console.log('出错:' + err); // 出错:rej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