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100天打卡:写作中最微观的部分——词汇
避免堆砌意义模糊的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名词”的组合进行具象化描写。
用接地气的词,不刻意使用令人·费解的高大山词汇。
建立朴素的词汇观,避免通过列举品牌名去形容人和环境。
自我反思:在此之前的写作中,由于时间匆促,有时为了省事而过多用形容词和副词;行动:接下来的寒假时间比较充裕,必须有意识地去避免形容词和副词使用,放慢节奏,给人物和环境一个特写,从五感入手。
关于跑步
近两周因为事物的增多,又搁浅了夜跑计划,下考后被好友拉去陪跑,偶遇另一跑步热爱分子,原计划跑2km,后来在他的鼓励下跑到5km,实际他要我们跑到7km,在跑步方面和他聊得挺投机,遂主动加好友,寒假时看着他每天朋友圈的跑步打卡以督促我坚持每日跑步。
反思:这是主动后的收获,或许我们不会单独拉对话框聊,但他的跑步打卡也能给我能量,之前一直很迷怎样去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像这样,主动聊双方感兴趣的即可。
关于个人提升
刷微博文章时学到的一个点:当专注于完成一项任务时,不要中途打断,刷手机或吃零食,一次完成。“因为每一次从微信或微博上回来继续写作,都要重新发力,相当于再次蓄势。状态又要重新调整,反而比一路写到底要累的多。”记住:放弃一次就全完了。反思与行动:这次看到这篇文章就是文中这种情况,写不下去了,我转移了注意力去刷微博,也减少了思考的时间与专注度,下次没有灵感时,反复读前面的,不要打断。
关于《干法》前言及第一章
对于“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究竟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此之前我都是比较现实并且无奈的,就像求学一样,工作也是被迫,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正确认识工作目标和意义。前言部分提到本书的中心是通过讲述稻盛先生对“工作”的思考和体验,告诉大家劳动可以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收获。第一章主要讲“为什么要工作”,还差最后一点读完,因为复习任务繁重,将余下部分明天读完。书中说: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的确,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能够提升我们的抗压能力,强大我们的心志,通常这个过程非常煎熬,可一旦完成,可以说就是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摆正工作态度,主动工作,让工作服务于自己。
稻盛先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即他没有选择离职而是决定先埋头工作,这里一段话特别深刻“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我平时比较偏感性,选专业也只想选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事自己才会有耐心将它做好,这样是很危险的,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工作上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以后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思想,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同时我也明白了积极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持续努力,朝着前方看齐。
当你持续做一件事时,如果一直得不到反馈,必然不能坚持长久,也不能感受到快乐,书中“获得心中快乐的前提是劳动。每天认真工作,努力获得回报,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时间的可贵”,这是讲工作,但同理类比我自己长期坚持的事,当付出认真与努力后取得一点成就后,坚持的动力就更大了,那么在工作中,努力获得回报在持续努力才是一个正向循环。
关于听《樊登主题演讲》
荐书
《终身成长》: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逆商》
《感受爱》:只有爱不够,必须还要有感受爱的能力
《复杂》
听书不如阅读文字好,重要的观点没有来得及记,听过就忘,下次应该随时手机输入
关于复习
今天考完复习现代汉语,记诵一遍后,再通过做思维导图的方式温习巩固,效率十分高,也不容易走神,下次复习继续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