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好久没更了,问我原因,忙,可能是我搪塞自己或者别人的最好借口。一天工作下来,再去陪练,再去搞公众号。从16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底,除非工作原因没法带学生,基本全年无休,印象中某年在起航的8月份就有几百块钱课时费,基本整月没有课程,那时候更多的是焦虑,人啊,总是不满足,学生多了累,学生没有慌,想得到肯定的愿望太胜。今年到7月了,稍微好点,老师多了,更多的是看的开了。第二个原因,公众号是朋友的,一直存在用不用的纠结心理。一直拿面试当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喜欢的东西不得不变成谋生方式,就会厌恶,这可能都是我不爱更新公众号的原因。人的一生总是在做选择,享受选择的过程,也要承担选择的结果。今天主要是想聊聊挫折教育。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白岩松的《白说》,无一例外提到了挫折教育。我真的很推荐大家去看《曾国藩传》,目的自然是希望大家都和曾文正一样,做高官。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大家能从他的人生经历和语言中得到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成功,如何知道自己的不足。每次让学生谈谈人生经历,谈下自己开心的事情,骄傲的事情,悲伤的事情,基本都是匮乏的、冷冰冰的语言去表述。没有一丝丝波动起伏和对生活的感恩。为什么呢?太平淡了。白岩松老师说过,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占5%,剩下的90%是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的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公考的年纪大部分是20多岁,人生最惊心动魄的经历无非就是高考和找工作,当然可能还有成家。父母基本帮忙承担了人生一大部分压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考不上公务员、考不上事业单位,有点接受不了,甚至一遍遍知乎问,一遍遍关注如何复习行测和申论,在茫茫题海中,不愿意走出来或者抬头看看外面的天地。有些学生走出考场,接到自己没考上的信息,不爱说话,不爱搭理人,要么就疯狂抱怨和吐槽,找借口。可以理解,毕竟失败了。
曾国藩7次考上秀才,第6次甚至是因为写文太差公布于众,古代面子估计比现在看的更重要,那种难受程度,放现在估计都活不下去,人家依然活的很好,第7次考上。张宏杰老师称他逆境商数比较高。无独有偶,白岩松老师也提到了要接受自己漂亮的失败。我相信没复习过参加公考的学生,出来肯定不是懊恼、难受,分数不错的还会炫耀。郁闷、心情低落的往往是拼命复习并且差几分就进笔试、进面试的学生。其实,当今社会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子上的成功有关。我们把结果看的非常重,因此从不享受过程。太在乎“别人说”。
我在这里并不是教给大家去追求失败,公考的失败其实更是教给你以一个什么心态去对待失败。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十件事有八九件都不如意,为什么剩下的一二件事看的如此重要。公考失败的时候并不难过,难过的是蹉跎,等待。其实再过几年,突然一回望,才知道和上班后的日子相比,那种失败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不是一次上岸的你们也和我有相同的感觉,那段日子比喻成世界末日也不为过。
经历过失败的打磨,很多东西都会自己悟出。一个合格的公考学生,一定能承受很多表扬,也能看淡经历过挫折。失败了怎么办,冷静下来去思考,调整之前的复习计划、改变不好的复习习惯。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要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要明白,败局催生变局。
眼光放的长远,对未来要有理想,对自己要有要求。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