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题记摘自丰子恺
大二了,我们不能总是用以前的词汇来描述现在的状态。比如‘迷茫’。其实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从高中开始我们就陷入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为自己将来要继续去读书还是去工作而颇感迷茫,或是为自己要考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选择哪个城市而踌躇。后来上了大学,我们很快又为当下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就业而彷徨。甚至是一边浪费时间,一边在痛恨着这种空虚的浪费,而却不知作出何种行动上的改变而矛盾不已。迷茫,仿佛是我们懂事以来,一直驱不散的阴霾。
更可悲的是我曾听前辈说,迷茫,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果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烦恼遇上了未来,碰上了人生规划,迷茫便应运而生。大二了,这样的一个年级确实是有点尴尬。对上与大三的学哥学姐相比,却还没有实习、就业,走向社会的切身烦恼与忧虑。对下与学弟学妹相比,却少了一份对大学生活的激情与热情。如何keep住一份对大学生活的激情?如何在专业中深挖自己的兴趣? 为成为社会新鲜人要作何种准备?将以何种姿态去走近新的环境?这些问题便是我要面对的。我该如何处理呢?于是我很快就陷入了开篇提到的那种状态——迷茫。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处理它?那真的会很折磨人。于是自从一踏进大学,我就一直在想如何摆脱它,并尝试着各种办法。社团?学习?兼职?我就用这一些事情来尽量去填补我的空余时间,因为我害怕一闲下来就很容易放纵自己。
曾在大一的时候,我非常热衷于社团的各种活动。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像一只盲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在进入社团的时候四处碰壁。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经历选拔性的挫败感,心里的滋味一点都不好受。这样的一种失败,比考试失败还难受。上升到人际关系上,是一种被拒绝。是对我的人生的一种否定。彼时的我,对此颇有介怀。甚至无法走出那种挫败所带给我的打击。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组织,我却屡屡受挫,便开始怀疑自己,妄自菲薄,厌恶周遭。直到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我重拾勇气,加入了在大学里唯一的一个社团。无疑,这个社团于我而言意义非凡。于是我便带着以往对社团的万般期待以及经历失望后却还得到别人认可的感激,积极投身于社团。在社团里,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总想着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等。甚至想通过参加在这样的一些活动,努力地证明自己,试图挣脱那个曾经深受打击、自卑的自己。在一个小小的校园组织里,我想要索取的竟是如此之多。于是社团的活动便占据了整个大一的课余生活。甚至比学习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多得多。
可是后来我在参加各种活动中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除了一股傻劲的热情和无厘头的执行力以外,好像没有其它能让我在社团中占有一席地位的本领。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那段时间的表现、付出与收获。一股莫名的空虚感席卷而来,我发现了自己一个更大的问题: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野心。有了这种强烈的意识,我便再次作出了另一种的决定——大二的时候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学习。这样的一种方式给我最大的体验就是踏实。我开始踏进了自考本科这条漫长的道路。再次鼓起勇气去学习专业里我不太喜欢的电脑软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也会有很多。比如如何去培养自己在学习电脑软件里的兴趣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用何种心态去面对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一切阻碍自己前进的困难呢?等这些问题都得一一潜心研究并克服。
搁浅了社交,学习便是一个人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大二的第二个学期了,我整个大二的课余时间就这样——复习、备考、自考本科考试。再复习英语等级考试、刷题、备考、准备参加考试,解闷慰劳的方式就是看小说,电影。枯燥无聊?那肯定没有一群人在一起那种肆无忌惮的嘻哈玩笑来得好玩。可那种全力以赴的踏实和内心平静的充实感,却是除了学习和阅读,好像没有什么可以给予我这样的体验。
未来我将会适合从事哪种工作呢?我现在也是很茫然。我也不知道我选择自考本科的这条路是否是一种明智的抉择?也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本科学历对我以后的帮助有多大?这何尝不是一种迷茫?可是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便终将全力以赴。就像诗人汪国真诗中所写的那样: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此我不在想用像迷茫、茫然那样一些饱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词语来概括我现在的状态。我得为我自己的努力增添一份笃定,我想我该用更趋于稳定的词来形容。那便是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