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导师的课题时,认识了大四保研的小师妹,也是导师的关门弟子。初见,导师在师妹面前夸我,企图为师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说我研一就为她申请了一个陕西省社科基金的课题,也就是我们一起参与的课题,后来在该课题的基础上我得到了毕业论文的思路。因此导师对师妹提出的要求是,她研一也可以申请一个课题基金。师妹若有所以地点点头。
我在旁边尴尬的笑着,有一种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的感觉。内心是惭愧的,在学术方面,只是一个一只脚踏在门槛上的新人,借鉴模仿优秀的人在一步一步前进,从来不敢自夸什么。研一那年申请课题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着能成功,最后有幸申请下这个课题,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导师的名气。我的导师是经济学老一辈学者中鲜有的博士,要知道那个年代本科就可以在大学任教,有些人一生都是本科学历,有的人后来在职读了硕士,而我导师是一口气读完的经济学博士,学历和学识都是令人倾佩的。再者导师的爱人在省政府任职,课题能够申请成功有很多导师名气和导师爱人地位的作用。自己不过是一个幸运儿,顺水推舟。
话说我在读研期间,对学术最热爱的时候就是研一那年,年轻气盛,斗志昂扬。写了两篇不成形的文章,在投稿过程中屡遭碰壁,修修改改,最终也没有投中一篇核心期刊。后来慢慢明白了一些,也不去羡慕那些能够发表论文的人。只能说起点不同,没有可比性。后来就逐渐灰心丧气,甚至很久不动笔去写。本着能够毕业就好的态度过着研究生生活,将曾经对学术的热情转身投入了广阔的天地,投入了学生活动、读书写作。我没有半天偷懒堕落,只是不再科研。因为我实在不忍看到自己将大好的青春浪费在教研室的人情冷暖上,不忍辛辛苦苦到最后得到退稿的结果,不忍心看到老师们赞不绝口的人在求职时屡屡碰壁,仿佛看到了我的未来。才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和社会真的相差甚远,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但可以适应。
我的微信公众号名字叫“下课后的郭郭儿”,整体的定位就是“女同学”,陪大家共同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细心的人可能会想到,总有一天我会毕业,到时候我会不会把名字改成“下班后的郭郭儿”。其实,在人生这条路上,我永远都是一个学生。不会因为真实身份的改变而改变。
相声演员郭德纲从一个没名气的小演员到如今的德云社大当家,依旧会在相声伊始,自我介绍中说:“大家好,我是相声界的小学生,郭德纲。”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我是学生”,在人生任何阶段都是一个学习者。
名人大家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学生,我辈更不敢夸口谈道理经验。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老司机”,都是在一次次虚心学习中略知一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