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曾国藩治懒、稻盛和夫工作即修行都是如出一辙,价值贡献的实践是结果,以拓展“客户”与更新知识领域(广度、深度、长度)为手段,这就是工作的本质。
一、认知来源于思想被实践所证实。没有经过自己验证的认知,只能是别人的认知,或是浅显的现象表述。
二、要想达到预期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外界客观的规律性。其一是思想是否是自己的,即是否经过验证,其二是是否知道寻找客观规律,并找到客观规律,其三是否有思想反复匹配验证符合规律的过程。
三、如果不符合,则一定会失败,反复试错是成长的过程,不可避免,不必畏惧。
四、认知形成过程分两个阶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
感性的认识:属于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
理性的认知: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理解他,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他。
没经过实践,永远无法真实理解他。没做过父母,没深切付出过,永远无法理解父母之恩。没做过领导,没关注过员工培养,永远无法理解人才的作用。同样,不能要求年轻人理解成年人一样。
五、人的知识分两种,一种是间接经验,是别人的直接经验,一种是经过实践的直接经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能力与具有与时俱进更叠速度的才叫有才。
格物致知,想理解它,只有接近它,变革它,厉练它,才能通过反馈了解其内部矛盾。
只有不断扭转方向盘,才能知道原来的惯性与逻辑。
经历过失败的干部,善于总结自己、改变自己、吸取经验的可大用,纠结于外部环境的干部不可再用。
六、常听到对于接受工作时说“没有把握”,或是不愿对工作做明确要求,理由是以后变数多。怯或避缘于懒,对工作的内容,对环境,对规律性没有了解,无从谈指导工作的规律性。有没接触过的,或接触少的,只要勤奋,虚心、诚心去做,才能通过实践获得更多认知,勇气也因此而生。
主观、片面和表面看问题的人,不分析环境,不分析历史,不调研整体现状,不寻求本质规律,以岗位权威代替解决问题的能力,注定是要失败的。
七、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验证]和[发展]真理。从感性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种实践、认识交叉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是螺旋上升进阶的过程,也是成长的本质规律。
1、不承认感性认识的实在性,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则理性东西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是靠不住的,往往体现在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绝缘,无法找到对标者。
2、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必然发展现理性认识,不重视这个发展过程,重经验轻理论,是庸俗事务主义者。没有远大目标,没有明确方针,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如指导工作,必将引导工作走向碰壁。
3、认识具有历史性、辩证性,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将大量丰富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完成认识的跃进过程。
4、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必须循环,生生不息。完成认识跃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还要去实践,去改造世界,去推动变革。
5、认识的真理性只是相对的,在变革过程中常受到许多的限制,资源、科技手段等,也受到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6、环境是在发展的,过程是在推移的,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也是常有的,也是正常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学习是终身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7、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离开当前实践,则是冒险主义。很多没有实践,没有经历过推动变革,或者不再学习,不具有奋斗精神之人,往往是变革的阻力,占住茅坑不拉屎,对于改造必须通过强迫的阶段,说服与辩论是徒劳的,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