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就是一句话:思维力是一种用框架去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表达我们都会,框架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定义是,对系统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简单说,就是你要解决一件事,只需要搞明白两个问题就行,一个是你要知道这个事儿有哪些组成因素,还有一个是搞明白这些因素的背后逻辑。弄清这两点也就知道这件事的框架是啥,可以直接用套路解决问题了。
思维力弱会给我们带来三大劣势:分别是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学得慢。
想不明白是说,在遇到选择的时候,思维力弱的人总是纠结于A和B哪个更好,却没有想明白A和B真正吸引你的因素,也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总是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但是就是说不清楚那是什么?更加不知道怎么学习,其实很简单,自己做正确的事情就好了。
最后一个是学得慢,大家都是成人了,不能再用小孩子的方法去学习。不能再像上学时候一样,总是从第一页开始看,慢慢学。上学时候,我们只要掌握了考试范围,付出努力,总是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社会不一样,没有范围,没有重点,你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困境,才是真正对你有用的学习。
如果你没有从整体看待问题的思路,总是深陷在“身在此山中”的迷惑,你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解决能力也很不足,注定要错过许多机会。
这两个例子都没有理解清楚问题的表面意思就开始寻找解决方案,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问题呢?很简单,尽量把高、差这类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转化成可量化,准确化,清晰化的描述。像第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问一下老板:您觉得把流动率降到5%可以吗?明白问题再解决才不会白浪费精力。
这不就是哲学的反诘法吗?
首先,你要把问题里模糊化的词语清晰化,准确理解问题的表面意思。其次,你要用 5WHY 法层层追问,探究问题的本质。只有搞清楚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公司的管理者大多数不懂业务却能解决好公司事务的原因。管理者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也体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匹配框架,有系统有逻辑地解决问题。
所以要根据直觉和经验找到最关键的那百分之二十的原因。以这百分之二十原因为假设找出一个最有可能导致现在情况的根本问题。
除了结论先行以外,在表达时还要注意控制数量。大脑能记住的事情数量是7加减2件。但吸收效果最好的是三件。这个定理先后被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杰沃斯、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以及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证明过。这也是为啥演讲的人总爱说:“来,我来总结三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