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觉得自己颇有朱熹格物致知的精神(哈哈,开玩笑)。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前辈那么多的经验,我们也非常认真地追着问了不少,得到了不少,却只有在自己真的翻了跟头,哭天抢地,然后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听老学长的话,后悔不已。
这样看来,似乎,我们对过来人的经验,并不重视,但这也是很矛盾的,比如刚入大学时,我们会追着自己的学长学姐问各种问题:大学里要不要参加组织,大学里要不要去多参加活动,大学里要不要兼职挣钱等等。热心肠的学长学姐,给出了他们最中肯的答案,并告诉你他们的经验。
这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已经学会从前辈那里吸取经验教训了。
但是,当我们拉着铺盖卷离开象牙塔的时候,还是会有遗憾,遗憾自己还没配好剑,出门便已是江湖。
这遗憾中,夹杂着我们没有听前辈的话,据调查,大学毕业生普遍遗憾的就是没有听辅导员或者学长学姐的劝告:多看书。
这对于已经毕业的我来说,感同身受。确实是这样的,大学里读过的书太少,导致现在知识储备不足,只有在每天繁忙的工作后,挤出时间来读。
有时候工作累到不愿意动,心里就开始会后悔:大学里那么富裕的时间,自己却不读,现在时间如此紧张,却读起书来了,真是脑子进水了。
那有什么办法?因为你没读啊。
02
思索许久,发现,几乎所有有用的东西,我都是在翻了跟头之后,才真正开始重视它,真正开始学习。
就像练字,其实大学里自己对自己的字就不太满意,也知道“字如其人”的道理,在许多需要看书写的场合里,自己会把自己的字藏起来,也曾下过决心,想要好好练字,但终究还是夭折了。
于是,就一直凑合到了现在的工作中。
真正让我受到了刺激,觉得自己翻了跟头是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我们几个新来的老师,主任让我们写几个字,她们都推我,因为我是语文教师,于是,只能硬着头皮,结果写完之后,主任的表情让人觉得很是意味深长。
他说,也还行吧。那一刻体会了一把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
于是,我开始发奋练字。现在,正在进行中。
03
这些都是工作之后,才悟出来的:并不是我们不学习别人的经验,而是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明白它的重要性。
以前,有些大学生咨询我,大学生活怎么过才好,才会充实,有意义?我会给他很多建议,包括我成功的建议以及失败的教训。
但现在,我不会再说这么多,我只告诉我们一句话:多作一些吧。
真的,我觉得这是我最真诚地建议。
你只有多作一些,你才会分辨出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用。
多作一些说到底,本质就是多实践。这些在哲学上说得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对我们有用。
朱熹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不管是书本上看来的,还是学长学姐的宝贵建议,如果不及时实践一下,恐怕你也不知道值不值得借鉴,值不值得学习。
我想,如果大学里,我能作一些,多提前翻一些跟头,可能我会知道熟练办公软件,对工作有多么重要,我也会明白多读些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多么有帮助。
所以,还在大学的人儿,记得要多作一些,勇敢地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多去实践。
有很多人说,大学生还是要先学好自己的本职学业,以后毕业有的是时间实践。
我不这么认同,我们所有的学业完成,不就是为了能在踏入社会后更好的生活吗?那提前演练一下,又何尝不可?
多作一些,不是胡作非为,而是,大胆勇敢地去尝试。
感兴趣的话,把除英语外的另一门外语练到精通,你还可以去学乐器,钢琴,小提琴等等,你可以去做微商,成立自己的微商团队。甚至你可以去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
这些都属于你作的内容,谁能否认在你作的过程中,学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答案是不会。
04
有人觉得作是一个贬义词,但我觉得能作的人,至少是一个有活力的人。
能作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懒人,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像窥探猎物的豹子一样,时刻准备着动手大干一场,他们是一群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疯子。
也不难发现,最终,出成绩的似乎都是些能作的人。如果不能作,可能也出不了现在的阿里巴巴,也出不了自媒体的李尚龙等等。
你也会发现,作一些,你会有更多的经历,你会有更多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你还会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用。
相信,只要能作一些,大学的生活就不会太单调,自然不会留下很多的遗憾。反而,作一些的人儿,再回首,总是是收获满满,精彩纷呈。
所以,大学生娃娃们,在有限的时光里,使劲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