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鸿门宴》选段中的项羽优柔寡断,毫无头脑谋略;但全篇看下来难掩司马迁对其较之刘邦的偏爱。
其中有着短短两句对巨鹿之战的描写——“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五万人正面对上有着四十万大军,且是秦末平叛次次成功的名将章邯,最终九战九捷,一战成名。两句话里,“绝其甬道”是项羽的战术,“大破之”里隐含的是项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骁勇。
但同时,陈平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综合了各个记载,我所看到的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容易听信谗言、不会用人、吝啬、略有暴力倾向的、未经受过挫折的天才将领。
那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令司马迁将他列入本纪,为什么会流传下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一个个故事,甚至造就了以楚汉之争为背景的象棋。
相比他赫赫的战绩,我认为更应该是因为历史中项羽的这个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于“悲情英雄”的想象。
项羽的一生的经历颇为跌宕。他二十三岁跟随项梁江东起义,二十五岁一战成名,二十六岁杀义帝,二十九岁乌江自刎。
而他在百姓口中的故事也极其富有戏剧性。少年时说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还在看见秦始皇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四五十岁时,只有二十出头的他又在“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自带王者之风;在军心不稳时砍下将领的头取而代之;鸿门宴因“义”而放刘邦一命;面临险境时率三万人大破刘邦五十六万人彻底逆转局势;四面楚歌时虞姬相伴尽显柔情;末了拒绝苟且偷生而自刎于乌江。
大多数人听到“巨鹿之战”,“鸿门宴,”“霸王别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几个词时就能脑补出一个传奇般的人生,也致使项羽成为了人人心目中的“西楚霸王”。
除此,项羽立体且有明显缺点的性格也是让人们能够记住他的一个原因。毕竟一个毫无政治才能的将才往往比一个一举一动都尽显城府饱含手段的谋略家总是让人能够议论得更多,也偏爱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