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
——读《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有感
临泽四中 安自东
今年寒假,我有幸阅读了汤勇老师所著的《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这本书,使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该书一共有5章:第一章谁为我点亮心灯,第二章开在石头上的花,第三章第六顶思考帽,第四章麦田里的守望,第五章行至水穷处;从教师的处境、孩子的状况、教育体制中的一些状况以及社会热点的教育现象几个角度,探讨了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人从不一样的教育切口和角度,去发现和认识教育中的问题。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便深深的吸引着我——《教育的第三只眼》到底是什么!读完全书,我心有所悟:教育的第三只眼,就是除一双肉眼之外的第三只眼,是不存在于人体,但又迫切需要的心灵之眼、智慧之眼、情怀之眼。概括起来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该有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的美好,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加的温馨和幸福。
一、开启教育的“天眼”,使教育更“有味”
常常听到有人喊忙喊累;有时候工作一紧张,我也埋怨忙,也叫喊累。似乎忙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主调,累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常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忙,怎样才能不累?我从汤勇老师《跟职业倦怠说“拜拜”》《让教育因生活而美好》《“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啥》《教育不能只冲着清华北大而去》等文章中读到了答案——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开启教育的“天眼”,看清教育的本质,才能使教育生活更加的鲜活而幸福。
首先,教师追求的不应该只是分数,应该是一种鲜活、丰富而又幸福的生活。教师眼里应该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变化,而不是只有分数。如果教育的属性只剩下应试,教师追逐的只是分数,采取的手段全是死整蛮干和反复讲、反复练、反复考,获胜的法宝就是拼时间、拼身体,甚至拼生命,这样的教育在苦了孩子的同时,更会让老师自己倦怠不堪。如果靠刷题、靠反复考讲练、靠“三拼”支持我们的教育生涯,除了能够给自己带去残酷的教育生活,带去无尽的压力,带去身心的疲惫,带去诸多的忧闷烦愁,带去对职业的厌恶和痛苦,还能给自己带去什么?
而汤老师说: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使命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有“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喧嚣迷心智,不为焦虑乱迎合,不为功利做真教”的底气和勇气。教育者应该以一个教育人应有的良知、责任和使命,牢牢捍卫教育的生活思想和理念。汤老师强调,得生活教育思想者得课堂、得教育、得人生、得天下,强调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该用“会生活”和“会做人”取代“会学习”“会考试”,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到他们整个人生生活中去考量,将他们的学生时代放到他们整个人的一生中去看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走进生活,认知生活,了解生活, 适应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让学生拥有生活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赢得鲜活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二、开启教育的“慧眼”,使教育更“有方”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首先,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现代社会新知识层出不穷,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未必熟悉的,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从未遇到的,不少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具、平台我们还不会使用。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只有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才有可能更简洁迅速地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
其次,要善于煽情,倾注真情唤醒学生的激情。教师的情绪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可以“传染”给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绪,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激情带进教室,要把微笑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欣赏、探索、感悟,用满意的情绪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对待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对学习充满渴望、始终保持参与学习的热情。
第三,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要多开动脑筋,多了解学生,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资源的整合、学习情境的创设、课堂环节的推进、作业的优化设计、学习效果的反馈等,都需要我们智慧的审视、智慧的思考、智慧的归纳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智慧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开启教育的“法眼”,使教育更“有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法,言行要有度。教育是有法可依的,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都是我们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的法律法规,而“双减”要求、“五项管理”相关规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以及上级文件、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等,就是指导、规范我们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度”。我们要用教育的“法眼”看待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条文,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条文是一种刚性的约束,是红线和底线,它确保了我们教育的环境和方向,让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有序,也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和谐健康。所以,我在具体的工作中,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我们要能看到其中的“度”,要清楚地明白具体的红线和底线在哪里,在法度的范围内说话做事干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的规范有序,更加顺畅和让人满意。
开启教育的“法眼”还有一层含义。作者在《规范高中招生秩序要敢于“亮剑”》《有尝试,才有活力和改变》《我对教育局长的角色认知与扮演》等文章中,还不同程度的表达或表述了开启教育的“法眼”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要因人而异地把握教育的尺度。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性格、天赋、思想、家庭生活环境各不相同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应事而异、恰到好处。特别是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有度,过头饭的不吃,过分的话不说,不要让舌头跑在脑袋的前面。有时候,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可以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可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辈子。但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使学生失去尊严,甚至会记恨老师一辈子。这个度的把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高深的艺术。
四、开启教育的“佛眼”,使教育更“有爱”
佛眼所看到的只有慈悲,慈悲为怀,大慈大悲。用“佛眼”看教育,就有了怀柔之心,悲天悯人之情,人间大爱之举。作者在《花季女孩的远去,谁是推手》《教育因生活更美好》《重拾家访,给教育应有的温度》等文章中,都不同程度地论述了教育要有爱心的重要性。
的确,教师的爱心是学生形成积极人生观的良好保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说:“爱的魅力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改变一切,使颓废变为振奋,使丑陋变为美丽,使渺小变为伟大,它能给学生向上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才能学习自信、纪律自觉、生活自立,使平凡变为神奇。”学生拥有教师的爱,就像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会爱。爱要一视同仁,优秀生有被爱的权利,差生也一样拥有被爱的权利。我们要用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要给差生、缺爱的学生更多一些关爱,学会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并且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抓住教育的契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习上的关注,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呵护,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光,一次轻轻地抚摸,这都是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也会黯然失色。
其实,不只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爱,教师自身也需要爱。汤勇老师在《跟职业倦怠说拜拜》等文章中的论述也让我深有同感。如果我们对所从事的教师事业、对所做的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保有一定的热爱和向往的热情,我们的工作也就不会觉得单调和枯燥,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而温暖,充实又幸福。
教育很美好,开启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我们拥有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让真实的、纯粹的教育不被浮躁喧嚣所遮挡,不被光怪陆离所迷惑,让我们温馨、幸福的教育生活不被功利尘埃所蒙蔽,不被世俗蛛网所掩盖,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
开启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我们步履轻盈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沐浴教育的芬芳,接受教育的洗礼,我们所拥有的,那将会是温馨而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