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的模样,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心往何方。心怀远方,灵魂在高处,但问耕耘,不求收获,很多事情不求自至,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位一直关注我的教育同行说我注重一点一滴的心灵的修炼和实实在在的品质的提升,踏踏实实,正道实行,不虚不妄,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副产品”。
人贵为善不显。“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一个人做善事时若首先想到要有“预设”,要求实惠,甚至籍此“扬名立腕”,那么,名为行善,实则早已种下可怕的伪善祸根。
诗人臧克家曾住在一条名叫赵堂子的小胡同里,同住一条胡同的还有一个穷孩子周轩。男孩父母双亡,为供养弟弟妹妹,只好辍学。因家境贫寒,每天早上都空着肚子扫大街,饥肠辘辘干活,头晕眼花苦撑。一次,他饿得实在扫不动了,就坐在路边抱着扫帚支撑着,感到天旋地转,随时就会倒地。恰好臧老出来买早点路过,见他脸色苍白,就忙向前,一把拉住他,十分关切地询问情况。臧老一路小跑买来热火烧,一直亲眼看着他吃完才转身离开。 自此,每天臧老都要给周轩买一个热气腾腾的火烧,有个叮嘱却一直不忘——“这是咱们爷孙俩的秘密,千万不要对别人讲。 ” 多年之后,已成为大学教授的周轩一次次充满深情地向人说起这段往事,在往事中感恩人生,在随想中灵魂蜕变。臧老的小女儿苏伊说:诸如此类的事,父亲从没向我们提过,哪怕一次也没有。 见贤思齐,不由自主地感喟: 为善不显,是为至善。
伟岸人格,事功之本。有其人,方有其卓尔不群之诗,妙笔生花之文。《太上感应篇》云: 一日三善。把向上向善的情怀融入血液,化为灵魂,如同呼吸之片刻不可或缺。
而教育恰在“彰人善”。当我们学会发现学生长处,就找到了心灵切入点,找到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要就会接触到他们丰富心灵特质,细腻的情感世界,庞大的内在资源与细微的应变能力。当教育管理者学会人文管理,学会赏识老师的优点,发现每位教师独特性,你就找到了管理的突破口,经营人心,而不是靠所谓的刚性制度与权谋之术,其实,管理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心灵构建,是自我教育之旅。你若阳光,世界就是温暖的。你首先要成为想成就的人,心灵同频共振,此刻,真教育就“深度发生”了。
彰人善,就是善;炫己长,乃伪善。让我们一边彰人善,一边为善不显,此刻,或许走近了真正意义上的善。
金辉 凌晨于守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