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更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党的作风建设与农村工作紧密相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党的形象和威信,更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优良作风始终贯穿其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靠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成功动员起亿万农民投身革命,为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农村地区逐步摆脱贫困,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优良的作风是党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有力武器,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下农村,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一些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问题。个别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对待农民群众的诉求敷衍塞责,未能真正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有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在落实政策时走过场,不注重实际效果,导致一些惠农政策无法真正惠及农民;还有的缺乏担当精神,面对农村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和矛盾,畏首畏尾,不敢迎难而上。这些不良作风严重损害了党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农村显得尤为紧迫。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倾听农民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落实农村产业发展政策,还是解决农民的生活难题,都要把农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通过组织党员带头示范,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让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也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与农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在农村落地生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基层党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也是落实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农村事业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基层党员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积极参与农村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