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笔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绪 论
《红楼梦》,本名叫《石头记》,这在该书的开头“楔子”部分说得明白。《石头记》同时又有好几个异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在该书的开头“楔子”部分也有交代:有位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悟空,随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又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它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产物。最早的本子是甲戌本(1754年),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
庚辰本脂评:“壬年(1763年)除夕,出未成,雪芹泪尽而死。”
清·敦诚诗:“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夜拂铭旌。”
清·敦敏诗:“四十年花付杳冥。”
清·道光六年(1826年)草舍居士:“《红楼梦》之脍炙人口也,故竹枝词云‘开口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清·光绪年间巡抚:毛庆臻:“《红楼梦》诱坏身心性命,孽力甚大,其若禁此淫书,移送海外。以报其鸦片之毒也。”
《红楼梦》总共写了985人。这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有姓无名13人、无称谓者240人。
《红楼梦》中总共写了大大小小32个梦,全书以梦开头,以梦收尾,表面看是梦,实际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兴衰史。《红楼梦》中最长的梦当属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其次是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的一场噩梦和第一百一十六回的“再游真如福地”,最短的梦则是第十三回贾宝玉在梦中听见秦可卿死了和第九十八回林黛玉梦中听见有人叫宝钗为宝二奶奶。《红楼梦》中关于梦的描写,有长有短、或详或略、形式不一、错落有致。梦境的描写,一方面深刻的揭示矛盾冲突,为深化主题思想服务;另一方面,准确的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人物的刻画更加完美。
第一讲:《红楼梦》爱情描写和宝黛的悲剧。
一、《红楼梦》中心事件:
爱情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出封建阶级的耆糜、丑恶,并从而显示出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恩格斯说:“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关系,更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提别是在最近佰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一切诗歌必须环绕旋转的中心。”
二、四方面的爱情:
《红楼梦》继承发展和深化了以《牡丹亭》《西箱记》两剧反封建的主题,别开生面,大有创新,把古老爱情主题,提高到崭新境界。
(一)、突破了郎才女貌,一见倾心式传统爱情结构,它所强调的不是外貌的吸引,而是志趣,气质的相同。
理学家提倡:“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不同床。”
1、《红楼梦》用一种奇妙的构思,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可以互相见面的阵地大观园—典型环境。
2、大观园中的朝夕相见,有人说贾宝玉有泛爱主义的思想。实际贾宝玉独爱林妹妹。
清·二知道人评论《红楼梦》时说:“宝玉一视同仁,不问探、迎、惜之为一脉也。不问薛、史为亲戚也,不问袭人、晴雯之为侍儿也,但是好,但当珍重,若黛玉则性命共之矣。”“宝玉有人以虚器目之,付之一笑:有人以进取劝之。则掩耳而走,惟黛玉不阻其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从这点来看,相貌的吸引退之,气质志趣的相投成为主要的条件。
3、描写爱情时,有一段令人信服的发展,长期接触,逐渐了解,产生感情。这就导致宝黛之间爱情的发展。
(二)、《红楼梦》一书,突破已往的密约,幽会式的爱情方式,而是描写出了对纯洁、美好、高尚的感情。
现代红学家何其芳评论道:“读《红楼梦》后,幼小的心灵好像从它受了一次洗礼,我开始知道,在异性之间可以有一种纯洁的痴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比起在我们周围所常见那些男女之间粗庇关系,显得格外动人,爱情本来甚于异性吸引,但在文明升华为一种纯洁动人的心灵的契合,好像性的吸引反而退居次要似的。“
(三)、《红楼梦》一书描写了和突破了以往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提倡男女爱情的专一和持久。
清·脂砚斋评:“爱之殷切,每时是事,近见《凝雨斎诗集》中句‘未形猜情犹浅,肯露嗔娇爱始真‘信不诬也。”
(四)、《红楼梦》一书的爱情突破已往大团圆的结局,创作了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写林黛玉的爱情被毁、被封建家长扼杀。林黛玉:寄人篱下,心性好强,好猜忌。无有“金玉良缘”,爱情无望。“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又年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现代红学家王昆仑说:“这个少女发现到人与天的抵触,而自己是毫无凭借的,可是她的感情不允许她退让,她坚持要得到宝玉,也可以说,她以自己的生命,与那天定的”金玉良缘“斗争。因此,她随时谛听,有谁的脚步走进了宝玉身边,她随时窥视着宝玉的心在位着谁在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可是诗人气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唯一的能力、就是用锋利的语言刺激别人,伤害从人。她神经越敏感,嫉妒越强、地位越孤立,假想的对立面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凝惧、妒痛、忧郁侵袭着自己,而人生的道路就非常狭窄了。”
《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云:“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月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薛宝钗:“为尊者违”、“让长者欢心。”她在三角关系中获胜了,结果最终还是演出了一场悲剧,落了个“冷美人”的雅号。水亭扑碟、嫁祸林姑娘、借衣金钏、讨好王夫人、结交袭人、夺取二奶奶地位。
1、薛宝钗是个封建女性,她知书达理,懂得封建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其他事情。一问摇头三不知,安分随时。她自己读书不少,“国贼揉蠢”,全是一些封建礼教的虚伪。
2、她并未与林黛玉争夺宝二奶奶的地位。她恪守封建礼教,随其行事,是封建礼教的胜利,作者对她也充满了满腔的爱,是与林黛玉并称的。
(1):薛宝钗美丽、端庄、雅静、不尚奢华,只觉淡雅,她安分、随和,超过林黛玉。
(2):她博学多才,超过宝玉。
(3):她有治家的本领。她心胸阔大、适应环境,最后得到了王夫人及大家的喜欢,成为宝二奶奶。“贤宝钗小惠全大体。”
林黛玉:放任、喜欢表现自己的性灵,知识分子的感情;薛宝钗:在做人上,她很会适应做人的法则。薛宝钗是婚姻的胜利者,但却是爱情的失败者。她的悲剧比黛玉要惨,她说自己是个“竹夫人”。宝玉也并不爱她(第九十七回:宝钗结婚)。
薛宝钗的悲剧:
A:她没有得到爱情,婚姻胜利了,落得不虚名,守寡终身。
B:结婚一年,宝玉出家当和尚,自己成了个“竹夫人”(注:比村叟痛苦)。
清·储联:“人怜黛玉朝奄息,万古尘埃,生则异室,死不同穴,此恨绵绵
。予谓宝钗更可怜。才成连理,便守空房。良人一去,绝无眷顾,反不若一死而终……要之,均属红颜薄命耳。”
三、《红楼梦》爱情描写和宝黛的悲剧总结:
(一)、《红楼梦》爱情的描写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可以说曹雪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群像。A: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只有在爱情的基础上建立的婚姻才是幸福的;B:爱情的基础是相互了解,志趣和气质相适应、吸引,不是外貌和其他条件。
法国·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曾说:“伟大作家提出问题,不是他的时代,而是社会长期的问题”
(二)、充实的生活,揭露现实,描写一出爱情悲剧。作用真实的事实,刨开此社会淫乱、拉妾,但他容不得一个真正的爱妻。
(三)、从正反两反面写到这个社会背叛驯服者的被扼杀,作为殉葬品的经过。“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遗愚哀,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宝玉、黛玉)的《红楼梦》。”
第二讲:从贾府四姐妹的遭遇看《红楼梦》的总体思想
一、《红楼梦》贾府四姐妹的遭遇及其总体思想
1、元春:贾政王夫人之女,贾宝玉亲姐。是书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它的重要在于:她是被选入宫中的娘娘。写她-元春,使作者的笔触通过《红楼梦》深入到皇宫之中,是《红楼梦》描写到了一个新的天地,使人们看到后宫(皇帝)的悲剧。
元春被选入皇宫中,作为娘娘,成为皇亲国戚。它的倒闭,说明皇权的不可挽救,是主题深化。环琏的作坏,与他当娘娘有直接关系。她的出现,比《红楼梦》中众姐妹的出场重要,使大观园的舞场更加需要(她让宝玉和姐妹们居住)。
它的存在,演出了《红楼梦》的第一个高峰。“元妃省亲(实写)”,对于元妃的描写,全书绝大部分都是虚写。
“贤德才良,选入宫中女史”、“正与初一(福分好)”。
《礼记》中云:一皇帝可以娶“一后二妃九嫔二十七世妃,八十一御妻。”
唐·白居易:“一入宫门永不出。”
“元妃省亲”盖别墅,花儿、石儿、戏子、尼姑道姑。作者道:“真是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元妃:“既然把我送到哪见不得人的去处,老父何苦伤悲。”
(1)、精神,寂寞难耐(后宫争宠)。
(2)、后宫的黑暗和罪恶,也有见不得人的肮脏之处。
《长门怨》:“雨滴长门(冷宫)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得到皇帝的恩宠);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3)、政治斗争也往往牵扯到后宫的斗争。“薄命司”里第一个就是元春。
悲剧之一:嫁入皇宫,作为千百万个受苦人之一;
悲剧之二:早逝。年纪轻轻,二十来岁。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元妃做谜,谜底:“爆竹。”四句为:“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万人恐,回首想看已化灰。”这句谜,实际是元妃精神的写照。
元春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自己的悲剧,贾府的缩影。
《红楼梦》第五回判词:“虎兕(犀牛)相逢大梦归。”说明元妃的死和两大势力的斗争有关。唱词中曾有“儿去了,故向爹娘梦里相祷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妃出场一次,都是一个重要人物,更进一步写了这个命运很难自主。
2、迎春:贾赦邢夫人之女,贾府二小姐。人“”老实、本分,”甚至到了懦弱的地步(第七十三回)。她的生活平淡,作诗落在众姐妹之后,无甚才华。第七十七回“抄检检大观园”。
悲剧:在于她被当时不能自己的婚姻制度吞噬了。她嫁给了一个军阀孙绍祖,其实一个好色的恶棍,迎春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1)、婚姻没有选择的自主,全靠运气来“碰”;
(2)、没有离婚的自由,只能忍受一辈子;
(3)、谁也不能管他,她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迎春嫁出去一年就死了,《红楼梦》云:“金闺花柳质,一载扑黄粱”。叹词是这样写的:“中山狼,无情兽,作践的宫府小姐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她死后很快被人忘记,唯有宝玉常常怀念,在其生前的住址常常流连。迎春的悲剧代表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这是社会的悲剧,并不是迎春一个人的悲剧。她的悲剧所在:
(1)、如果说元春死于皇权,那么迎春就死于夫权;
(2)、迎春,他作为一个及其懦弱的随时之人,也被逼而死,不能安顺死活,说明夫权对妇女的人身危害有多么的大;
(3)、迎春出嫁时元春已死,贾府业已衰败,表现出了人情的冷落、世态炎凉的封建世故人情。
唐·白居易(著名诗人):“生来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3、探春:贾政与赵姨娘之女,贾环之姐,贾宝玉同父异母之妹。她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也是最有光辉光彩之人,是作者补天理念的精神寄托。她的个性鲜明,思想复杂。人们评说其为一个“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玫瑰,只是刺戳手。”她不是太太王氏所生。她托宝兄买“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小东西(笔架、假山之类);她组织诗社,作为发起人,“孰谓莲花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似东山之雅会,让于脂粉。”她很自信,心胸开阔,有才华,斋号“秋爽”,很像其性格的写照,有气魄,缺少脂粉气味,有一种男子的气概,具体表现在:
(1)、探春理家(树威信、拨凤姐、反母姨,对家庭进行一次小小的改革,是一个洞察世事之人);
(2)、抄检大观园(指出这是自杀自灭,家族崩溃的前兆)。
探春既有才华,又有胆识,明察未来,善应变有诗书常识,具有相当的理财才能。作者把她作为一个理想的寄托,作为宝玉的补充。
探春的悲剧在于:
(1)、她是庶出,是赵姨娘所生;
(2)、她的远嫁是和她的庶出是相连的。
探春曲《分骨肉》:“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全抛闪,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风筝。”探春自叹其身为“她”。她的才华无穷,与宝玉相对。作者对她最后的总评为:“才自(白白的、枉然)清明志向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3)、她枉自有才华,高志向。没有发挥的地方,其悲剧是封建社会对其的摧折。
4、惜春:四姐妹中最小之人,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她,“身量未足”,《红楼梦》第七回想做尼姑,得到花束,第七十四回,对司棋“或打或为可买。”其人生观就是能够清清净净把自己保全就行了,是一个“冷心冷嘴之人”,八十七、八十八回对佛有魄依,第一零五回想出家,第一零八回终于当尼姑。
惜春的出嫁是一场悲剧。她年十七,抛弃一切,断绝尘缘,其所作诗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更改昔年收;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曲:“将那三春(元、迎、探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又如白;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贾府“馒头庵”、“铁槛寺”取宋范仲淹诗:“纵有千年铁门眼,终须一个土馒头。”作者的婉惜春诗:“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可叹这“青灯古殿将人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惜春的悲剧:过早的经历了家族的悲剧,产生掩饰的思想。在作品中作者反复写了“空门不空。”王熙凤害人得银三千、马道婆是宝玉干娘,骗香油每天十五斤,助赵姨娘扎布王熙凤、贾宝玉用针扎。
四姐妹的共同点:出身于大家族,从小接受封建贵族礼仪,生活在大观园的世外桃源中(出元春),年龄差不多,衣少女身份出现活动,性格不一,可结局相同,权威悲剧。
婚姻制度吞噬了。她嫁给了一个军阀孙绍祖,其实一个好色的恶棍,迎春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1)、婚姻没有选择的自主,全靠运气来“碰”;
(2)、没有离婚的自由,只能忍受一辈子;
(3)、谁也不能管他,她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迎春嫁出去一年就死了,《红楼梦》云:“金闺花柳质,一载扑黄粱”。叹词是这样写的:“中山狼,无情兽,作践的宫府小姐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她死后很快被人忘记,唯有宝玉常常怀念,在其生前的住址常常流连。迎春的悲剧代表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这是社会的悲剧,并不是迎春一个人的悲剧。她的悲剧所在:
(1)、如果说元春死于皇权,那么迎春就死于夫权;
(2)、迎春,他作为一个及其懦弱的随时之人,也被逼而死,不能安顺死活,说明夫权对妇女的人身危害有多么的大;
(3)、迎春出嫁时元春已死,贾府业已衰败,表现出了人情的冷落、世态炎凉的封建世故人情。
唐·白居易(著名诗人):“生来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3、探春:贾政与赵姨娘之女,贾环之姐,贾宝玉同父异母之妹。她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也是最有光辉光彩之人,是作者补天理念的精神寄托。她的个性鲜明,思想复杂。人们评说其为一个“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玫瑰,只是刺戳手。”她不是太太王氏所生。她托宝兄买“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小东西(笔架、假山之类);她组织诗社,作为发起人,“孰谓莲花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似东山之雅会,让于脂粉。”她很自信,心胸开阔,有才华,斋号“秋爽”,很像其性格的写照,有气魄,缺少脂粉气味,有一种男子的气概,具体表现在:
(1)、探春理家(树威信、拨凤姐、反母姨,对家庭进行一次小小的改革,是一个洞察世事之人);
(2)、抄检大观园(指出这是自杀自灭,家族崩溃的前兆)。
探春既有才华,又有胆识,明察未来,善应变有诗书常识,具有相当的理财才能。作者把她作为一个理想的寄托,作为宝玉的补充。
探春的悲剧在于:
(1)、她是庶出,是赵姨娘所生;
(2)、她的远嫁是和她的庶出是相连的。
探春曲《分骨肉》:“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全抛闪,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风筝。”探春自叹其身为“她”。她的才华无穷,与宝玉相对。作者对她最后的总评为:“才自(白白的、枉然)清明志向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3)、她枉自有才华,高志向。没有发挥的地方,其悲剧是封建社会对其的摧折。
4、惜春:四姐妹中最小之人,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她,“身量未足”,《红楼梦》第七回想做尼姑,得到花束,第七十四回,对司棋“或打或为可买。”其人生观就是能够清清净净把自己保全就行了,是一个“冷心冷嘴之人”,八十七、八十八回对佛有魄依,第一零五回想出家,第一零八回终于当尼姑。
惜春的出嫁是一场悲剧。她年十七,抛弃一切,断绝尘缘,其所作诗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更改昔年收;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曲:“将那三春(元、迎、探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又如白;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贾府“馒头庵”、“铁槛寺”取宋范仲淹诗:“纵有千年铁门眼,终须一个土馒头。”作者的婉惜春诗:“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可叹这“青灯古殿将人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惜春的悲剧:过早的经历了家族的悲剧,产生掩饰的思想。在作品中作者反复写了“空门不空。”王熙凤害人得银三千、马道婆是宝玉干娘,骗香油每天十五斤,助赵姨娘扎布王熙凤、贾宝玉用针扎。
四姐妹的共同点:出身于大家族,从小接受封建贵族礼仪,生活在大观园的世外桃源中(出元春),年龄差不多,衣少女身份出现活动,性格不一,可结局相同,权威悲剧。
第三讲:论凤姐(王熙凤)
一、从凤姐形象和她的悲剧再谈《红楼梦》主题—
二、作者怎样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写人物性格--
三、作者的主题思想是把凤姐当做坏人来写的吗?
1、聪明能干精明的管家人。
第三回:凤姐的出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第五回:“治理宁国府”才华的流露
清·脂砚斋评:“写凤姐之珍贵,其气、声势较大”。总之是“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充分说明凤姐治家的才能,精明能干,也就是从这一回起,开始写了凤姐的所为。
1、第十六回:弄权“铁槛寺”-用公款放高利贷。写出了凤姐另一面-贪财。
2、独设相思局-阴险残忍。
3、智害尤二姐—阴险残忍的有一次表现。凤姐没有給贾琏生个儿子,是其要害(封建礼教常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贾琏与尤二姐私会。凤姐经过与尤二姐的十余次相斗,尤终丧生。
“清君侧”-把兴旺政治一顿,离开贾琏二爷;给尤二姐身边支配3个“善姐(其实不善—脂砚斋评)”;借刀杀人-自写状书。“国孝家孝里头,背旨瞒亲,仗财倚势,逼迫退婚,停妻再娶。”
大闹宁国府
杀人灭口
沽名钓誉
造谣诽谤
煽风点火(秋铜)
尤二姐怀孕,胎儿终堕,最后自杀。
凤姐的悲剧在于:
1、在贾府权势大,贾母死,成为众矢的之,害尤二姐被贾琏知。
2、凤姐叹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3、自己依靠的贾府已衰,官府抄检其室放高利贷,众叛亲离。
《王熙凤曲•聪明累》书上描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1、凤姐形象是一个成功的阴谋家,形象性格多方面,有时善良可爱,平易近人,有时手段毒辣,说话机敏、办事能手。作者在写其时把其当真人写,不是当典范,不是典型化人物,令人又爱又恨,写出了封建社会真正的人的形象。
苏·高尔基语:“人不是全色,而是混合的,有好有坏。”
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和从前的小说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是坏大不相同。《红楼梦》所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就像凤姐,在小说中贪婪、阴毒,各种坏事和各种可亲之处。”
2、凤姐总是一个又精明又能干,最终也被毁掉。深化主题,说明那个社会和哪个家族不可挽回。,虽然作者想补天,但其最终不能。
怡心斋珍藏《红楼梦》及其研究资料
1、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1-3)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北京)
2、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2-4)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北京)
3、红楼梦诗词曲赋译注:蔡义江著·北京出版社
4、红楼梦诗词选注: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评注资料组编著
5、评《红楼梦》(第一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2月)
6、评《红楼梦》(第二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
7、知识青年自学丛书—和青年同志谈《红楼梦》:李厚基·陕西人民出版社
8、读《红楼梦》:宝鸡市图书馆编(1974年5月)
9、龄官:刘肇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10、小学生文库—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屈桂云改写·吉林人民出版社
11、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李希凡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12、曹雪芹在西山:舒成勋述、胡德平整理·文化艺术出版社
13、银屏红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要人物演员及故事介绍:大勤晓颂编·华岳文艺出版社
14、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刊(1954年3月-11月):华东作家协会资料室编
15、红楼梦作者及其他:怡心斋编(报纸剪贴本)
关于《红楼梦》相关链接:
1、太白山人:八十年代读《红楼梦》笔记
2、曹雪芹曾祖父曾任凤翔知府
发表于《宝鸡日报》,被《煮酒论史] - [文学论坛] - 中国考试论坛...》《岐山作家网》转载
3、《红楼梦》散落宝鸡方言 曹雪芹会说宝鸡话?_
发表于《宝鸡日报》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