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就是基于学生对课程的准备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让课程内容、课程进度、学习结果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习者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适应性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有,公元前5世纪,昆体良就明确指出:有些学生迟钝,需要鼓励;而有的则需要给予完全的自由,才能学得更好。有的学生在感受到威胁或恐惧的压力时,反应最好;而有的则在这种压力下,失去了勇气。有的学生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才能学得很好;而有的则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学的很好。显然,昆体良在强调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
班内能力分组和弹性分组:把同样的材料用相同的方式教给班里所有学生,学生先前知识的差异性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挑战。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优于其他方法。任何分组策略的关键都是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能够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弹性分组,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进行调整。教师需要对各个小组和成员进行配对,对每个学生和班级进行适时调整,让各个小组支持每个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弹性分组要求教师对所有小组都要有高水平的指导,并对所有学生都包有高期望。
适应性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支持;但当学生逐渐能够自己独立处理后,这些支持就会慢慢移去。这种方法强调,把学习者的差异视为从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需要去克服的障碍。当学生在某个领域还是一个新手或者没有太多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会采用更直接的教学,精心设计激励策略来保持他们的学习投入,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适当的认知策略与技能来学习。教学、检查是否理解、重新教学,这是一个小循环。随着学生发展出某一领域的能力倾向,直接教学就逐渐过渡到示范、有指导的练习、辅导。此时,学生已经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技能策略,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机和意志---有学习的意愿。最后,当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可以转变到有指导的发现式学习,独立研究和同伴指导,此时特别强调自我调节学习。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项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学术领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究竟说了什么,引发了如此的轰动?他们在几所小学的教室内随机抽取了几名学生,然后告诉教师这几名学生在一年内学习成绩可能会取得很显著的进步。一年以后,这几名学生在学习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了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自我实现预言的存在。自我实现的预言,本是没有根据的期望,但却导致后来的行为实现了原来的期望。实际上,教室里会发生两种期望效应,在自我实现的预言里,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事实上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可是学生的行为却符合了这种无根据的预期;第二种期望效应就是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解读学生的能力,因此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回应。当学生有改进时,有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进步,从而不会改变原来对学生的期望,这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被称作持续性期望效应。因为教师不改变原有期望,所以学生的表现一直维持在原有的期望水平。
学生的智力测验成绩、性别、前任教师的评价、学生档案中的报告、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兄弟姐妹的认识、先前的学业成就、学生的外貌、学生的实际行为等都可能是教师期望的来源。甚至于学生的校外活动记录,也能成为教师期望的来源。人的期望和信任能顾起到集中注意力和组织记忆的作用。因此,教师对符合原始期望的信息会投注更多的注意和记忆,就算是学生的成绩与预期不符合,教师也会将其合理化,并将成绩归因为学生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给与教师无根据的期望,并记录期望产生的效应,这样的期望,对于学生智力测验的分数只产生了微弱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仅仅发生在入学的头几年---小学的最初几年和初中一年级。有关自然发生的期望的研究表明,教师确实对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