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自己和妻子在打扫卫生方面的观念不统一。妻子爱干净,看到一点灰尘都要立刻去清理。而我则是积攒到一定程度了,集中一个时间,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妻子认为我不爱干净,我觉得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干点别的,彼此因为这事也没少争吵。
后来,妻工作、家庭等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对打扫卫生这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我了。今天,我下午一觉醒来,看到妻子把厨房收拾的焕然一新,还是被她震撼到了。看到妻子收拾完的厨房,由衷的对她佩服。因为我觉得,她收拾完的干净程度,是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我当即决定,我今天要把其他卫生收拾好。
其实,谁不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但是让我每天拿出一些时间来打扫卫生,我又从骨子里很抵触。可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和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从小就没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导致对卫生环境的标准要求不高,觉得差不多就行。二是懒惰心理在作怪,因为是在自己家,乱也好,整洁也好,反正没外人能看到,经常花很多时间去整理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休闲更好。
不由的想到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据《后汉书》记载,陈蕃生于汝南平舆,也就是今河南平舆县一带。尽管陈蕃的祖父曾经担任过河东太守,但到了他这一辈时,其家境已经是非常贫寒了。陈蕃十五岁时还在家闲居,尽管庭院荒草丛生,但他却视而不见,从不花时间去整饬。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探望,见陈蕃这个生活状态,便疑惑地问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意即是说,你这个孩子见到客人来了,为什么不做做卫生好好招待呢?
然而,陈蕃却十分淡定地回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在广为流传的版本里面,陈蕃说完这话后便被教育要先打扫好房间,再才能扫平天下。然而,事实上薛勤闻言的反应是十分讶异,并认为这个孩子语出惊人,将来必定不凡。
那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究竟是毒鸡汤,还是有一定的客观道理呢?”
一方面,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中提到:杂乱的环境其实就是杂乱内心的映射。她认为:从家居环境可以窥视出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当我们在干净整齐的环境之下,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而凌乱的环境则相反。“清理房间”,不仅仅是清理房间,更是一种思维的联动性。实际上是将“你不知道想做什么”,改变成“从改善周围的事物而改善自己,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的状态,所以这是一个打破“不想去做”、“没有执行动力”的初始契机。清理房间是一种锻炼自己思路的方法,帮助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
另一方面,北宋名相王安石的故事又仿佛能让我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他是出了名的邋遢,他的政敌常常攻击其不修边幅,然而,邋遢丝毫不影响他治理国家、名扬天下。
许多史料中有记载,比如苏洵在《辨奸论》里就说到王安石是:身上穿着脏脏的衣服,吃着猪狗的食物,身上的异味像要饭,但却在那里十分有兴趣的谈诗书礼乐。此外《宋史·王安石传》中也提到,王安石为人节俭,衣服脏了不洗,脸脏了也不洗,而且从少年时就是如此。因而有一次因为数月不洗脸,所以脸特别的黑,以至于他的学生还以为王安石生病了呢,连医生都给请来了,最后医生很无奈的表示:洗洗脸就好了。此外还有一次在朝会上,大家都在商谈国家大事,但王安石的胡子上有个虱子一直在动来动去,而那时王安石已经是宰相了,这一幕还让皇帝给瞧见了!
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道理,是做大事不拘小节,还是细节决定成败呢?简友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