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首小诗,忍不住分享给你: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得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们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不知道你读完是什么样的感受,也许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有阶层的社会,评论(评价)支撑着每一个上层的人,让他们保持着无比的权威,对下一层的人指手画脚,习惯性的评论是非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我们要接受多少“你应该……”“你不可以……”“你必须……”等等的评论。不知不觉间,不论你是谁都已将评论和对事实的观察混为一谈。我们“进化”出这样的习惯,却没有同时“进化”出这样的接受评价的倾听能力,我们会趾高气昂的下各种结论评判他人,却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的非议。我们不自觉的在做施暴者,却不愿被别人“虐”一下。我们要尊重要平等,却没有考虑过经由我们的嘴讲出来的话是不是带着刀子充满了暴力的成分。也许自己早已在江湖中捅死一大波人,却依然认为自己是那个人畜无害的小萝莉呢。事实上,我想告诉你的事,我们其实都一样,评论(主观的判断)太多,观察(客观的描述)太少。甚至我们已经退化到都分不出到底怎样说才算是观察,怎样说就是评论。
举以下几句话供我们判断和练习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什么样的话是描述事实,而什么样的话是主观评价:
1、“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2、“我父亲是个好人”
3、“我姐姐告诉我,我穿粉色的衣服很好看。”
4、“开会的时候,老板没有问我的意见”
5、“本周小张的考勤排在最前面”
这些例子是我从《非暴力沟通》里面找的或者是经过我改了一下的例子。你能说出哪个是评论哪个是观察吗?其实我自己也并不能做到完全和作者一致,比如第3条,我认为很好看是个概念应该是评论,但作者的意见是这是观察。不论我最后的答案和作者一致不一致,我都发现作者的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他真正的做到了只是观察而不评论。他所有的答案都是这样给出的。
对于第一条,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观察,我们的意见不一致。我认为“经常”是评论。以下例句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我儿子有两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
你看出来了么,他只说我们的想法一样或者不一样,却没有评判我们是对的还是错的。其实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时代光华的课程中就有接触过,每次上面的题被回答了以后系统都会回复“我们的意见是一致/不一致的。”但那个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体会,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观察,缺乏对细节的探索,更倾向于把主观认识加入自己的语言中。
现在我要告诉你我的对上面其余三句话的区分:
2、“我父亲是个好人”
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观察,我们意见不一致。我认为“好人”是评论。以下例子描述观察结果但不含任何评论:“在过去的25年,我父亲将他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4、“开会的时候,老板没有问我的意见”
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观察,我们的意见一致。
5、“本周小张的考勤排在最前面”
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观察,我们的意见一致。
不知道你是不是觉得这很难,我们已经习惯了带着评论去讲话,哪怕就算你现在知道这样可能会让别人受伤,但依然经不住要这样讲。一方面我们觉得这样讲直截了当,符合我们的逻辑。另一方面,先下个定义这件事好像看上去显得自己概括能力特强,而客观描述却是那么麻烦,可能你还会觉得假惺惺的。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自己的情商可以高一些,说出来的话不但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对方听着符合实情不被伤着的话,你就需要这样的练习。
虽然我的名字叫损损,也是因为说话太损而得名,但希望我的损是真的开玩笑的损,而现实中我希望我的成长能更多的时候能带给身边的人一个好的沟通环境,让我们有什么事情都通过沟通讲清楚,让生活中的快乐与阳光更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