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无非是家风、民风,小家与国家,爱情与文化!乃至外在与内在,信仰与坚守!
爱情,实则重在本质,而不完全关乎形式。当下社会人们对《诗经》理解,首要在于透过形式看其本质!而《诗经》本身就是乡村俚语,当地方言,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朴实无华的行为,演绎最真挚的情感,下达百姓,上达庙堂,德育教化四方!
《汝坟》,如放在当代当下,会被重视迷信的人认为不吉利,而回归古代,确实是吉利无比,沿着汝河的大堤走,这哪里是大堤呢,简直就是一条幸福之极的爱情之路,内涵之路,坚守之路,追求人生真正幸福之路!
试问,有那个女人对相爱的人,就像对待忍受饥饿一样,思念远方的夫君呢?女人的忠贞与信守,坚持与忍耐,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女人远方的丈夫怎么舍得舍弃?将一对古时最平凡的夫妇,坚贞的爱情,普世的道德观爱情观,用扎实质朴的语言,描述出来。
《汝坟》蕴含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小到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子,对待爱情的原则与底线,以及国家与小家的关系,用画面感,以及白描的语言,直接倾诉出来!
并无曲折离奇,也无哭哭啼啼,更无当下爱情剧里“分分秒秒的奇迹”,巧克力白玫瑰红宝石更没有,唯有实质,侧重内心的刻画,一个世界在于两个人的心心相印。沿着汝河大堤快速疾走劳作,国家的外部压力,丈夫的信息阻隔,全部化作了女人一人的忍耐。什么样的爱情,才是伟大,什么样的女人才是伟大,“灯红酒绿非归宿,心地忍处是皈依”!仅此耳!更复何言?唯真女人大女人懂也!华夏女子中亦有“大丈夫”!先秦古代,男女比并无什么“男尊女卑”一说,那是后来明清时的“迂腐糟粕”!
忍得寂寞处,方得繁华时!共患难时才是真夫妻,古时的爱情平淡,速度很慢,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慢,可人心却不慢,从前也不繁华,可内在却富贵无比,所以,内心对的人,永远会长久在一起!误解与委屈,才是调剂!艰难与困苦,更是花絮!
《诗经》传递的是真正的华夏文化,孕育着人类未来美好大同世界的前景!家事无小事,国家更无小事,爱情呢,简直就是一种另类的“三体”,蕴含着民风,家风,国风,这是我们华夏真正的根!
一切万变不离其心,在当下这个社会,若想从外在去判断一个人,千难万难,要学会看透形式抓住本质!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时候都是指导人们获得终极幸福的华夏精髓文化之本!也是《诗经》唱和普及古时社会的目的,道德教化人们,让人们最终明白小家大家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质朴无华的人,会反省自我的人,哪怕有种种缺点,都属于“根”不断灭的人,而“秉性卑劣”的人却是“无根”之人。哪怕社会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也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无非是这样吧!
当下社会,一个能够最终拥有真正爱情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不亚于《兔罝》里的武士,不但有“武”还要有“文”,因为,真正要想在这个社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光有武力那是远远不够的。“竹高千尺终有尽,唯有茶香暖人心”,无形的,才会相对更持久!
如何“据于德”,如何“依于仁”,那是需要不断变化,活到老学到老的,往昔古时大家有云“书到今生读已迟”,你我怎敢自诩“文人”呢,不过一小学生耳!在我看来,当下社会似乎就没有文人一说了,因为我是一名武夫,看不透说不清吧。
最后,当下社会你我如何寄希望于未来,携手拼搏当下,也要生活工作相融,不要功成名就才能够《樛木》,因为古时一直都是男女平等,女人能顶半边天,先秦时,女子要《芣苢》,男子要《汉广》,夫妻合力天下我有,说得是一个世界的意思。这样的爱情,孕育的结局,大概就是一男一女,《麟之趾》就是对子女成才的期许!父母有德,惠及后人,这是真实不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