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第一章内容,第一章明确提出了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一“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第一条是关于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即自信,今天,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你已经做到了”“你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尽量鼓励,少了表扬。
阐述了三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后果,严厉型、娇纵型和正面管教。之前的我是比较典型的严厉型,现在已经受到惩罚了,因为孩子已经开始出现书中提到的惩罚造成的四个R:愤怒、报复、反叛、退缩。严厉型管教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刻停止,但不久又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唯一幸运的是,今天我开始用行动去改变了。今天早上着急带孩子出门,在早操环节又不受控制地使用了威胁的方式,中午午餐,采用了正面管教的方式,创设让孩子选择和参与的机会,他自己选择了装了更少米饭的碗,自己端菜,但是食欲依然不强,我心里着急,但没有动怒,而是寻求着更有效更长久的方式,我反复使用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改变以往吃饭聊天或者不允许说话的规则,改为“嘴巴里吃完就可以和妈妈讲话,妈妈会耐心地等待你的”,态度温和(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为孩子对妈妈的情绪非常敏感),我刻意做示范“妈妈要吃饭了,现在不能和你说话”“妈妈现在嘴巴里的饭吃完了,可以和你说几句”,中午饭很快很和谐地吃完了,内心欣慰不已。晚餐也采用相似的方式。进餐一定要在心情愉悦的前提下进行,不仅会增强食欲,而且有助于消化。心情好,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点也很重要,谨记)。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其实,真的做到和善比较难,很容易就变成了“严肃”,和善和严肃的区别主要在与说话的语气与表情,和善是温和的、有原则的,严肃是强硬的,这一点是我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和善意味着尊重孩子,理解和说出孩子的感受。今天,我的态度转变较为明显,孩子用差异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有点不相信,看着他疑惑的眼神,我揪心得很,实在是太后悔了。
正面管教要求在指定和实施限制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当一个孩子违反了限制时,不要惩罚,也不要说教,要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避免由你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办。你最好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今天,在图书馆,孩子要求自己拿将要还的书去过安检,因为书比较重,他提着走没多远就停下来,把书放在地上,哼哼唧唧地不肯走,我故作不知道原因,走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了?孩子还是故意不肯好好说,想让我直接把书提走,我接着问:现在怎么办呢?需要我帮忙吗?孩子说:妈妈你拿。我说:需要别人帮忙应该怎么说?怎么用礼貌用语?在这过程中,我一直温和地与他互动,他也很积极配合,最后我们非常愉快地拉着手走向图书室,愉快地享受了一个多小时的阅读时光。
晚上睡觉前,孩子总是希望我可以讲个故事,不管多困了,都想听听。之前,我是看着时间选择性地讲,今天也尝试改变这个环节,每天都满足他听故事的需求,也许他想听的不一定是故事本身,而是睡前你和他之间特有的亲昵,是睡前的心灵的安抚。如果时间比较晚,就编一个短小的故事,如果时间尚早,就讲述一个篇幅长的经典故事。今晚,他明明很困了,还是要求讲故事,我立刻答应他了,编了一个短短的故事,小家伙便很满意地睡着了。
要真正地改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孩子很简单,只需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