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从去年11月实习结束开始阅读,一直到今年4月。一方面从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就决定精读他,这种想法会不断拖慢我的阅读进度,另一方面也是过去的几个月我对自己要求极不严格,借着毕设的名头将保持了一年的阅读习惯中断了。
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种有趣在初期表现的极不明显,相比于电影和游戏显得枯燥无味。但是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能够看到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的思考和进步,这种提升不是在专业或者业务层面,而是在思考层面的。 这种进步会带来巨大的愉悦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阅读的兴趣。大脑就是这样,长时间的闲置会钝化思考的能力,几个月没有阅读和深度思考,再和朋友聊起来已经能感觉到自己的差距,痛定思痛,保持空杯,重新启程。
回归到这本书,希望从这本书开始,从刘未鹏老师开始,记录我对认知领域由浅入深的认识。
让自己成为有一个持续思考和学习的人,并只写真正思考和总结的产物,其他一切都会随之而来。
整本书读下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受,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在我看来,整本书都是传承一个观点,那就是保持思考和持续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能够帮助你在专业领域取得进展,能够在跨专业领域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持持续的思考能够不断在一个又一个小的问题上有深刻的见解,这种见解会在可见的未来和同龄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但是这种思考是需要基础的,举个例子就是一些厨艺节目中采访工作多年的老厨师,都提到很多菜品的创新都是在独自摸索中得到的,但是这种摸索是基于已经掌握了大量已有菜品烹饪技巧为前提的。正所谓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我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以思维方式、方法论、思维模型的学习为主,同时逐步向第二阶段过度,第二阶段以自我思考和交流为主,有人领进门,接下来需要自己深入琢磨和交流。两个阶段不会有明确的分割线,就像作者所说,保持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是最重要的。
前路漫漫,重在坚持。
我开始计划是通读完成后再撰写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但是由于本书本身就是作者间断思考和总结的产物,所以我决定分模块,将每个模块重要的内容都记录下来。
一、暗时间
*学习效果和专注思考的时间正相关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能够无形之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投入时间”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概念,投入应该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在总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投入的时间时,千万不要粗略的用天来计算,因为这样你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是见解不见得有多深,表面是时间花费了很多,但是收益很低,因为单纯的阅读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时间就是思维时间,也是本书所知的“暗时间”。
现在的人们习惯于多任务并行,这样做带来的问题在于无法保持专注,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会耗费大量的“热身时间”,也就是大脑为了适应新任务而浪费的时间,举个例子就是在你工作到一半的时候打开知乎刷一会网页,再重新回到工作时需要花费时间找回之前的状态。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中相关记忆部分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流体验”),不是两三分钟的事情,一旦状态被打破,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快速进入状态,另一个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多久(思维体力)。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长期保持专注的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读书的目的在于思考,而推理则是思考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我开始写读书笔记的重要动力,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奉行读书周计划,这种计划的好处在于有效督促自己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坏处在于有时会陷入盲目求快的漩涡中。阅读、推理、思考、然后记录下来,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我更多的获取书中的知识。
思维体力这件事我的感触很深,但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时,常常会产生流体验,在这个时间段,大脑的利用率和学习效率都是很高的,懒散和错误的习惯则会打破这种状态。反馈到自己的状态就是学习、工作中时常会去翻手机、刷网页。
在我看来,高效学习的两点:快速进入状态和长期保持专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达到:
1)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进入状态的时间,可以通过提前准备的方式。落实到生活中就是简单的早起,正式工作前2~3小时起床,整理一天的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吃一顿早饭,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我在实习期很重要的一个感受就上午的时间被严重浪费了。
2)训练自己保持专注的能力,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但是效果一直欠佳的事情(好特么惭愧),我的做法就是手机开静音,并远离自己。在我看来,专注甚至是一种习惯,一种工作、学习、思考的习惯,我看到我的一些朋友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状态,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对比自己就能看到很大的差距。要养成专注的习惯就要强制将工作、学习环节内碎片的娱乐环节剥离出去。
热爱和坚持:真正的效率源自内心对于一个东西的强烈热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追求,这时候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上,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
因为热爱,所以更加应该坚持,不要让糟糕的习惯摧毁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
专注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一件事能让表层一是全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它还能够使你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的状态,保持长时间的思维惯性。
要事第一:让不重要的事情自己来找你就好了, 即中断式的被动关注。
想要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就要大段的时间投入,因此,随着带来的问题就是对要做事情的取舍,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是不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如果不重要,那就让事情来找你,不要将时间花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不要让自己陷入焦虑。
在写计划和任务清单时,标注不重要的事情,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来找你,而不是你去主动关注。
*快速决策,制定计划,然后稳步前行,不言放弃
1、制定计划:
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里程碑,再讲里程碑分割成为todo List,比如刘姓的GTD方法,核心的理念就是分割任务,获得进度条,这样就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在不断进步的。
2、不轻言放弃:
我们在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碰壁之后退出,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3、专注和坚持:
人天生就是有好奇心的,但是区别牛人和凡人的点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性格里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
4、保持开放的心态:
1、自尊心的损失并不是实际的损失,况且,产品经理要什么脸?
2、在提出问题之前不要主观臆断有没有收获,别把不知道当做没有
5、反思并且克服缺点:
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个小时,于是你的是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显示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显示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寻找新的刺激,结果是恶心循环。
专注,培养自己的思维体力,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计划,习惯的养成很难,但是并不是不可以。
保持open 的心态,通过和人交流、整理笔记、书写记录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思维体力,延迟思考时间。单纯阅读所带来的效果很有限。
学习的效果和思考时间正相关,而不是和阅读时间或者阅读量正相关。
推己及人:很多困难和问题场景我们不会亲身遇到,但是可以将别人遇到的困难模拟到自己身上,从而获取“替代经验”
*学习与思考
1、开始做读书笔记
很多时候,仅仅使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就能够极大地加深印象和理解。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于思考的时间和深度上,获取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在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2、让自己思考,从而避免焦虑
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思考,可以去分析到底是什么让你如此焦虑,在不知不居中,大脑的工作中心就从情绪模块转向了推理模块,随着思考的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也能够有更大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盲目焦虑。
3、多读心理学和思维的书
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领域知识,另外一种是掌握知识要领的知识,也可以称为元知识。
4、学习一项知识,务必要问三个问题:
1)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它的知识结构是如何的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到具体的工作中而没有抬头去反思和整理,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做法很多时候都在阻碍我们快速掌握知识。
画时间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则,画时间去整理整个知识体系和结构,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学习和思考时常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
2)到目前为止有什么收获?(提醒自己不断反思和总结,不要盲目求快)
3)设想自己正在把所学讲给别人听(如果能给别人讲明白才是真的理解了)
4)设想讲给一个没有基础的人(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用最简练的话说清楚)
5)时刻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者解决的问题时,尝试去遍历自己的思考过程,找到卡主的环节)
6)养成反驳自己的习惯(这个难道一定是正确的吗?有没有反例?自己是不是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本质?)
7)追求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的(到目前为止我的分析是最好的吗?目前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最优的吗?)
*时间和效率
1、要事第一
尽量避免琐事的骚扰,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了,最糟糕的就是纯属性格的原因,觉得每件事都要第一时间完成,很多看上去紧急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不能再拖了”。
2、重要的事情要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
3、重视提前积累的力量
为自己设计年度计划,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为一年后的自己做打算,开始工作之外的学习和积累。
每隔一段时间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将读过的、思考过的东西总结下来,记录下来。
4、抬起头,审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时不时抬起头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现在或者未来)有什么价值,时不时真的是我所希望做的,学到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
*习惯的养成
很多习惯性的东西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因为“说”只是理性上承认正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大脑中的非理性自我,而人的行为是时时刻刻收到情绪和感性驱动的。
想要克服感性可以通过下面的手段:
1、首先要认识到习惯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
2、要在生活中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技巧是把居住在自己内心的非理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或者对手,一定要打败他。
二、思维改变生活
*认知心理学、判断和决策
1、未来是不确定的: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怎样怎样,就能怎样怎样”这类窝心的话,然后和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太多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好头脑去准备,尽量不要错失良机。
2、人类天性与认知失调:
我们似乎有两个大脑,一个理性大脑(由进化年代较新的大脑皮层组成,具备自我意识、分析、抽象、计划和分析能力),一个原始大脑(有进化年代较为久远的皮层组成,适用于原始社会,主管情绪和原始需求)。很多时候我们面临两难决策的时候仿佛内心有两个声音在争吵,理性的大脑能够通过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而原始大脑则不同意,因为适用于远古年代的大脑并不适用于分析现在问题,不幸的是,原始大脑往往会占上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某个哲学家曾说过,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做斗争,而不是和自己做斗争。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眼下的利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
举个例子就是晚上在寝室可以选择读书,也可以选择玩游戏,这个时候理性的大脑会告诉我们应该去读书,但是原始大脑会则会希望自己更加舒服一些,所以倾向于玩游戏,这个时候理性往往会被压制,我们开始去找一些诸如“适当的放松也很重要”、“稍微玩一下没关系”等等的借口。因为在物资匮乏的远古社会,我们的大脑更加习惯于获取短期收益,因为长期收益是根本没法保障的,所以根本没法看到“读书”这种行为在未来的收益,只能关注到“玩游戏”这种行为能在短时间带来巨大的愉悦体验。
说到喜欢玩游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的原始大脑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需求,这两种需求是根植于人类本性之中的,也是远古时代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能力,然后,在信息时代随着虚拟游戏的出现,这种原本需要花费毕生精力去营造和奋斗的东西能够在游戏中轻易的获取到,这个时候,理性大脑是能够区分虚拟和现实的,而原始大脑还没法区分,在情感的强烈意愿下,才会出现很多沉溺于网络的少年,道理他们都懂,但是就是无法控制。
再具一个例子是关于《撬动幸福》里提到的,钱多的人并不更加幸福,幸福感和金钱并不相关。看到这个结论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管他呢,等老子有了钱再说”,在这个事件中,即使我们的理性大脑能够接受这个通过严格的心理学实验和论证证明的结论,但是我们的原始大脑并不买账,它的工作机制是:没钱就会用焦虑来驱动你、让你寝食不安,等你挣到钱了,会给你短暂的快乐,但是继续驱动你。因为原始大脑不能接受不努力工作挣钱就能幸福这个理论,如果一旦接受,你就会满足而不思进取,在竞争环节下,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通过基因优选下来的都是挣钱机器。换句话说,自然选择过程试图优化的目标函数不是“幸福感”而是“繁衍概率”。
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出现偶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看,好的过程必然能够带来好的结果。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绝对的,也没法得到一个绝对的保障,凡是“只要你XXX就能XXX”的论调都是不靠谱的,因为一切结果都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创造的结果,有外界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就是尽可能优化我们的内在因素,好的过程并不一定能创造好的结果,但是能够大大提升得到好结果的概率,这个本身就已经很重要了。
自我服务偏差:事实上,很多成功者对自己的总结都不靠谱,因为他们难以对自己成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我们都有一种这样的倾向,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而将成功归因于自我能耐
情绪引导和偏差:我们在做很多决定之前,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也就是直觉,而这种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因此需要我们用理性的大脑去反思。
自利归因:只要我们的情绪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不很容易就会屈从大脑发下的命令——把事实往利与自己的方向上解释。
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是正确的,而且只要有一种解释是可能的,我们就认为是一定是的。特别是当我们为之付出了金钱和感情时,我们就会更加坚定这种思维(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因为谁也不希望认定自己付出那么多是愚蠢和错误的,为了不承认自己是愚蠢的,从而不断的“寻找”可能的证据,这个时候理性不再是客观的代名词,而是为了维护我们情感的奴隶。
3、理性的力量
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深度往往是不够的, 有了浅层次的思考之后,如果我们的情绪系统已经给出倾向或者感到满意了,那么很少有人会继续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另一面,而转而开始行动,这种匆忙的态度往往是失败的起源,在碰壁之后,我们被动地“让事实告诉了我们”某方案是不行的,让事实代替我们思考。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走的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现实中失败的次数越少
决策是执行是一个产品经理日常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碰壁、去实践,而不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其实并不是完全如作者所说:
作者提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一种道理,在实际的实践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独立思考毫无进展,空挠头和止步不前。这个时候盲目的独自思考时不会有进展了,很多时候项目和工作也不允许我们长时间空转,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借助队友的力量,尝试去沟通,去听听同事的意见,如果遭到了反驳不要急于辩论,而是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思考,看看有没有借鉴的地方。另一方面,给自己设置时间节点,不能无休止的思考和等待,留给自己一天或者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思考、提出方案,时间节点终止时,开始执行。
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着能够从对立面的视角去思考,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往往能够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即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也应该试图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里的存在形式往往是较为模糊、抽象的。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后,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自己和别人看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书写起到了对思维的缓冲作用,能够在思考的路上走的更远,当思考出现岔路的时候,通过书写记录,能够在某一条岔路口走出很远的时候,依然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找到分叉的地方。
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这其实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你越不开始书写,总是拿着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越没有内容可写,如果你逼着自己把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拓展他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路上走的很远
思考问题就像是木工去解决问题,随着思考深度和知识储备的增加,手里的工具也会越来越多,用法也会越来越精。
所谓知识的深度类比于工匠对某一种工具的掌握程度,比如一把锯子可以横着用,也可以竖着用,不同的用法对应不同的情况,想要强化知识深度,就需要不断思考、总结、反思和讨论。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作者所说的书写。
知识的广度类比于工匠掌握工具的种类,有句话叫“如果你手里握着锤子,那么你看全世界都是钉子”,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方法论和思考维度有限,会很大程度制约你的思考结果。掌握跨领域、综合性、适用性强的知识能够拓宽知识的广度,让你拥有更多的工具。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成为一个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人。
开始书写,开始总结,开始反思。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你不能讲清楚,那么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和理解。
1、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书写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理清知识结果,这一点在读书和思考的建议中已经提到,掌握知识结果能够让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串起来的线,在每一个点上可以有很多的扩展空间,最终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拓展出去,织成了一张大网,这个时候,知识的体系就形成了。
2、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潜在的直觉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即“我强烈地感觉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或者“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感觉是错的”,这时候往往是大脑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因为直觉只是给你给了你一个答案,却省略了逻辑推理过程,这个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潜到问题的底层, 摸清问题的实质。
3、不要因为各种借口放弃一件正确的事情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你的博客就会没有内容可写,就只能剩下碎碎念或者转载,然后你就会失去读者,然后你关掉博客,从此不再写,从而进一步少了一条激励你去思考和总结的途径。然后你变得更加不乐于思考和总结...然后.......
为了打破这个循环,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博客,就算两个月、三个月没有写,只要每一篇都是你思考的产物,就是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做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
习惯的养成需要培养,需要克服最初的不适感,需要在困难的时候不放弃,需要在理性和情感纠结困扰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都需要意志力,都需要用理性大脑去战胜原始大脑。
很多人在生活中容易迷失,不知道想要什么,是因为没有一件事能够持续地做下去,用俗话说就是没有主心骨,用积极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件事能够创造流体验,而书写自己的思想是一件极容易产生流体验的事情,不过前提是你得克服最开始不适感,并且坚持过一段困难的时期,然后一切就习惯成自然了。
让自己成为有一个持续思考和学习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的产物,其他一切都会随之而来。
爱思考和不爱思考的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生活中总是挂着几个问题在脑中,他们时常会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让你琢磨琢磨,不爱思考的人不会主动去寻找问题,遇到问题也总想着找捷径去解决。
反思我自己的情况就是如此,遇到问题总是很急,想要快点把问题解决,找捷径,因为思考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一个放弃思考的人会越来越想习惯于放弃思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让自己不要那么着急,真正坐下来理清问题的症结和脉络,去搜集资料,去分析和思考。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没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废物有什么区别。
很大程度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一旦遇到了其中一个问题,那么有很大的可能会遇到同类或者有关联的其他问题。如果这一次选择问别人,那么下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需要问别人,每次直接得到问题的答案,以为着每次都要借助别人的大脑来解决问题。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走的路越走越难。
*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他独特的个性、知识和经验的组合。
决定你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的不是单纯的技术、IQ,而是在于你身上有没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以算法、程序和数学等的专业逻辑介绍为主,这部分我读的比较快,毕竟在我看来这部分对我未来工作的适用性相对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