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讨论关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要应用心理学中的各项知识,了解人性,掌握沟通前的铺垫,攻克对方的心理障碍,占领对方的心理高低,说服对方。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下沟通希望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我们都忽略了沟通的质量和前提:
1、 你要确定沟通的对象和问题
2、 你要确定你和对方之间是否是真的需要沟通
3、 沟通是为了了解而不是说服
4、 信息交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沟通
我想基于以上三点要考虑清楚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针对以上三个前提我谈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确定沟通对象,沟通这事就和下棋是一样一样的,要寻找旗鼓相当的对手,不是有俗话“和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话糙理不糙,沟通的前提也是要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这个旗鼓相当如何理解呢,就是双方都在差不多的认知水平上,并且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你沟通的这件事情才有可能达到你预想的结果,当你的沟通对象的认知疆域远大于你的时候,这时候就应该是请教,如果对方的认知疆域远小于你,那就是指导,当然这得需要对方也这么考虑,否则你就摇摇头,看看能不能听到大海的声音,甚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争论,最终演化成争吵,这种情况需要你自己把握,找准目标,沟通的过程应该是双方都非常愉悦的事情,这时候应用那些技巧才会让沟通更加顺畅,也更加有效。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更多的是在家庭和朋友之间,你与父母、妻子或者孩子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认知的差距,这样的障碍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这个时候你要重新审视一下,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和你沟通,还是只需要和你倾诉一下,这个很重要,这个时候需要你的耳朵还是嘴巴你要分清楚,否则也容易演变成无尽的争吵,在家里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大家放松和宣泄的地方,需要的互相理解和包容,非要把事说出个一二三来,保证最终会鸡飞狗跳。
如果你是为了说服对方而去沟通的,那就要小心了,如果对方一旦感知到你的意图会立马心理防御,再说了,说服这个东西,一定是自己把自己说服的,你最多就是帮助对方快速的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帮对方厘清逻辑,最终还是要自己把自己给说服,就算你应用再多的技巧,也说服不了一个装睡的人。
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沟通是为了交换信息,其实严格意义上属于最初级的沟通,与我们看到沟通两个字所联想的事情是有区别的,作为信息交换来说,你对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算完成了交换过程,没必要把你所谓的看法加入进去,这年头大家都挺忙,没事就没扯了,万一扯出什么事那才得不偿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注意力被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所进一步分割,集中起注意力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真的越来越不容易,即使在深夜,也不断有公众号和网络广告扑面而来,我们在这个时代之下,除了要剔除那些浪费我们注意力的事情外,还要仔细思考我们的注意力该如何使用,把注意力放在值得关注的人和事情上永远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提升你的沟通质量,保证注意力的有效使用,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