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前预习,赢在起点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景,听课更是关键。如果课上没学好,课下就需要多花4~5倍的时间才能弥补回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提高听课效率,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预习就是最有效的准备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听课效率。
2.预习并不是要学会 ,避免走入误区
很多同学觉得,预习就是要学会新知识,这其实是把预习的目的搞错了。
很多学霸通过预习就能把新知识掌握得差不多,经常能做到快速翻一遍书,就直接做课后习题了。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预习的目的是熟悉要学习的知识,掌握其内容结构。
这样,预习后,听老师讲解新知识时,我们不会因为陌生感而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大部分同学很难在上课时百分百地集中精力,总会走神,而预习可以帮助我们在走神后重新找到老师讲课的脉络。
3.预习并不一定需要大量时间
很多同学觉得,预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实不是。
预习时,我们只需要将课本大致翻一遍,留下大致印象。我们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做好预习。
4.预习不需要做详细的预习笔记
很多同学觉得,预习一定要做预习笔记,实际上不需要。
在预习时,我们只需要把自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画出来,便于上课时着重听讲即可。如果我们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较多,可以列出一个清单,上课时着重找寻对应答案。
5.基础差的人更需要预习
很多同学觉得,基础差就不需要预习了,但实际上,越不预习,越学得慢、学得差。
课程内容都是前后衔接的,新知识点往往与旧知识点有所联系。通过预习,我们可以了解新知识所依赖的旧知识有哪些。
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我们就需要抓紧时间复习。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知识,还可以避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不论基础好不好,预习都是必需的。
课前的预习如此重要,但很多同学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间预习,不知道如何做预习的规划。预习时间可以分成以下4个层次。
1.寒暑假预习
寒暑假有大块的时间,利用这两段时间,我们可以对下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预习。首先阅读课本的序言和目录,了解课本的内容和结构,形成整体认识。然后,粗读一遍课本,了解课程概貌。
最后 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类,如语文课本可以分为生字、生词、语 法知识等。
2.周末预习
很多学科以章、专题为单元,老师会将一个单元分散在几天内教学。为了保持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我们可以在周末集中预习。
预习时,预读一遍课本中整个单元的内容,标记难点,对单元内容做到整体了解。最好通过图表整理概念、原理和公式。
3.每天预习
我们每天都应该预习第2天的课程,这也是最重要的预习方式。
(1)认真通读一遍课程内容,确定重点和疑点。
(2)结合工具书、参考书,尝试自学。
(3)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旧知识引起的问题,及时复习;如果无法解决,标记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4)合上课本,对预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类。尝试做一些练习题检查预习效果。
4.课前预习
从上课到老师开始讲课之间还有几分钟时间,我们可以进行一次快速预习,快速翻一遍书,看看课本上有哪些内容,巩固记忆。
这样老师讲课时,我们对课本内容更熟悉,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可以减少笔记量。
每天预习该做什么呢?
1.粗读一遍书
首先看课本,尤其是老师第2天要讲解的内容。通过粗读,了解老师讲课内容,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地图。
2.复习旧知识
因为新知识往往与旧知识有所联系,所以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顺便”复习旧知识。预习能帮我们提前扫清障碍,这样才不会因为不熟悉旧内容而影响对第2天的新内容的掌握。
3.尝试做课后习题
做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确公式、定理等知识的应用方式,并确认知识的要点。
4.寻找难点和重点
难点和重点正是第2天上课要学习的要点。我们可以将自己预习时的所有疑问记下来,第2天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