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实验室】总结

当初抱着整理知识的目的报的训练营,本以为会学到很多知识整理的方法。然而7节课上完了,才发现,原来萃取实验室并不是讲方法的。

但是,这更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

并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好的方法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而摸索出来的。

【思考才是关键!】

总结了【萃取实验室】的几个重点,跟大家分享的同时方便以后自己复盘。

(此文是此图的解说)

1.思考+工具=达成

可视化思考,就是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图文或信息表等作为载体表达出来。

一般遵循这4个步骤“想出来,写出来,画出来,理出来”。围绕一个点,把想到的都写下来,套框架画成一幅图,最后做梳理,大功告成!

不得不提的是选择工具也是很重要的,可视化的空间大小,决定了思考面积的大小。

选择手掌大小笔记本的人,注重的是微观的东西,如每天记录琐碎事情,一般处于执行层;

而善于思考的人通常选择会选择A4大小的笔记本,便于他们深度思考,因为他们更注重宏观的东西,一般处于管理层。

2.可视化思考的目的是什么?

可视化思考,重点在思考,而不在画图。

你的每一次思考都应该要有目的。

想达成什么主要目的?在达成这个目的的同时能不能达成一些附加目的?为了达成这些目的需要做哪些事情?

举个例子,与领导沟通活动的流程。

我的目的是让领导了解和确认活动流程,用PPT把流程可视化地画出来,然后准备好沟通的提纲。最后,我达成了主要目的(领导了解和确认流程),也顺便达成了附加目的(让领导知道我PPT做得还行,还有我的表达能力不错)。

所以,不妨思考一下你想沟通的主题是什么?要给谁看?该怎么表达?

3.让自己在大环境里做小行动

信息获取可以分为主动获取和被动获取,看似矛盾的两种方式也可以相结合。

主动的被动获取,就是主动把自己置身于能获取信息的大环境中被动地接收信息,如报培训班,参加训练营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不是百分百投入,也能从中收获到知识。

被动的主动学习,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强迫自己去获取信息,如训工作中的任务,训练营中的作业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己搜集大量的相关信息,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4.用全息思维看每一件事

当有了大量的知识后,就可以进行重组了。

怎么重组?还是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选定一个主题,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主题,把相关性较强的角度列出来,并提取关键字,变成一个围绕该主题的提纲。

5.形成框架,丰富细节

有提纲就好办了,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份提纲变成一幅画。

画这幅画要注重划分维度,是按时间?空间?还是逻辑维度?确定好维度后再把提纲的内容分类填进去就可以了。

大概的画完成后要注意丰富细节,重点的文字要突出,也可以适当加点图标,便于理解。

6.扩大认知边界,轻松达成共识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是有距离的,假设我所处的工作圈是餐饮,而你所处的是科学圈,那么我们之间的认知距离比较远。

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之间无法沟通。假设我喜欢罗辑思维,你也喜欢,那么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这就是知识边界。

当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边界也会越广,彼此有了共同的认知框架,自然更容易达成共识!

7.分享的内容必须有价值

为什么一些人的PPT思路清晰,呈现明了,但是分享出来却无人点赞呢?

这取决于分享内容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有价值的干货型分享是一次收获,而没有价值的自嗨型分享则是浪费时间。

再次感谢禹宸老师的引导!

感谢萃取实验室小伙伴的陪伴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5,149评论 25 709
  • # yyy
    毛禹阅读 2,507评论 0 0
  • 一个人到哪里都是旅行,说走就走,路上会时常觉得孤独,虽然有很多事要自己忙,自己去打点,可是看到周围人流鶨动的景象,...
    馨陌阅读 1,430评论 0 0
  • 心血来潮决定养大写作这个兴趣,二话没说掏了100元报了一个班,虽然说只要坚持打卡就会退还。 还是特别佩服自己的行动...
    戴娟娟阅读 845评论 0 0
  • “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没人会把我们变的越来越好,时间也只是陪衬。 支撑我...
    酥凉阅读 2,64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