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了,我想为父母写一些东西。到底写什么呢,想写一些他们的趣事,也想感谢他们为了我,离乡背井来到我的身边帮我,温暖我。
01 他们从“农村”进城了
严格意义上,我的爸妈其实不是农村的,因为我们家没有地,他们也没有种地。他们在一个小镇上生活了半辈子。他们很多时候还保留着镇上的生活习惯。所以我经常在来自县城上稍微比我城市化一些的某人跟前为他们说话,哎呀,你就体谅下我的农村父母。他也就破涕为笑了。嗯,是破苦为笑了。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快五年,有过误会有过不适应,但最终留下的或者最终将要走向的仍然是相亲相爱。
他们两老口从2012年正式长期的来到成都。
他们来到成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帮我带娃。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离开家,熟悉的语言,熟悉的食物,熟悉的街道,甚至是熟悉的菜市场。
最初跟外界几乎是零交流。因为语言不通。除了买菜就是呆在家里。后来渐渐听懂了四川话,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现在周末可以跟那些四川老太太们去登山赏花。我很开心,更加放心。在我忙碌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也有事情去消遣。
02 他们有的时候很可爱。
他们有一些好玩的事情。
我觉得他们有些时候很可爱。不过可能只有我觉得可爱吧。
纸巾包装袋永远都是撕的稀巴烂,因为他们总是不记得中间有一条缝是可以扯开的。每次我看到凄惨的纸巾袋都忍不住笑,因为我脑补了他们三下五除二撕开包装袋的画面。太残暴太质朴了。虽然说过好多次,但他们就是会在撕纸巾袋的那几秒钟失忆。
03 改变各种习惯,开始学习做菜。
他们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但却在尽力改变。
他们在陕北的一个小镇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可能比同龄人更为艰苦的时代。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习性是跟这个地方的历史息息相关的。为什么多面食少蔬菜和肉类,因为这个地方贫瘠,只有这样的生活习惯才能生存下来。为什么体格健壮一些,因为生活的困苦必须健壮才能活下来。
所以,他们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粥,面条,没有辣味和少油的菜,这些都让某人很不适应。于是他们在六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照着菜谱做菜,做川菜,严格的一步一步按照菜谱来,做又油又辣的这些他们不爱吃的食物,但是每当看到我们风卷残云消灭的时候,总是开心的像个孩子。然后接下来几天会一直实践这道菜,期待我们一次又一次风卷残云。可是某人是个两餐不会吃相同食物的四川人,两个老人家知晓了这个事情,只好惜别刚刚会做的菜。
04 小刘很重要。重新调整价值观。
他们时常会把我和刘先森的鞋擦亮,会把我们的衬衣用熨烫机烫的很整齐。在我过敏的时候,妈妈会帮我拍痧拍到把自己的手拍肿,我腰酸背痛的时候帮我拔火罐,希希生病的时候陪着我整晚不睡觉给她按摩推拿,会不断的询问今天小刘回不回来吃饭,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回来就会精心准备晚餐。
他们也渐渐的调整了大半辈子建立的价值观。
不再对我买衣服买鞋子买包包生气责怪,不再嫌弃我们时常出去看电影,不再说我鼓励希希的自主选择是溺爱,不再认为我要把希希讲究成美少女是自找苦吃,不再因我和刘先森嬉笑损骂一点都不相敬如宾的相处模式而难过。
05 温软的爱。
我的童年因外公而温软。
我有一个特别特别爱我的外公,小时候很多幸福和温暖的记忆都来自外公。他每天送我上学,带我去油矿矿区玩,用不多的工资给我买零食和小人书,站在老槐树下遥望我,我时常记得他牵着我的手走过长长的枣林湾的那条沟然后走过永平镇的中心街,过了大桥经过几条小巷子,再过一座铁桥,最后送我到镇小学。
所以,我感到很幸福,因为希希也有这样的一个外公。带她去玩,认字,用不太标准但越来越标准的普通话讲故事,时常偷偷给她买我们不让吃的零食,总是很任性的在我们教育她的时候护着她,在外面的时候寸步不离的跟着她,时常看着她忍不住呵呵乐出来。
06 我感到很幸福。
我时常很庆幸,我很幸福,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我而相处在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因为爱我而互相适应和迁就,保护着我的幸福,我也因为爱他们而努力的牵引他们相爱。
好几次我忍不住抱住妈妈,有几次在不同的商场里,有几次在电梯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源头,就突然间只是想抱着她,妈,谢谢你。有时候说这句话不由得就有点哽咽,妈妈看我,笑一笑,谢什么啊。谢谢你为了我来这里,跟我在一起。
最近我喜欢喊老太婆为亲爱的妈妈。有一点矫情,我想喊她叠音妈妈,就像是希希喊我妈妈一样,但还不足以表达我对她的依赖,特别想加上亲爱的。
亲爱的老头老太,谢谢你们,为了我来到了这里,跟我们在一起。我们爱你们。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亲爱的汐”。为你储存爱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