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家湾

《采桑子·题阎家湾》(庚青韵)

阎家湾畔崖窑古,石片窗棱。红画墙明,老树枯心又复生。    李家子弟从戎志,荞面香萦。旧址深情,民国文书记岁程。

阎家湾我去过好几回,却总没动笔写点什么。直到今年的6月20号,借着看旧址陈列布展的机会,才觉得对这个村子有了新的认识。

洛河流经桥镇,一路往东南去,河对岸遥遥相望的就是阎家湾,村头的那座大山,似乎想阻挡迎面而来的急流,却被冲成了绝壁。那绝壁,其上的十多孔崖居非常引人注目,特别是一处三层的崖居,方方正正的门窗被片石垒就,古朴中带着神秘。这些崖居,建于何年代,是村中什么姓氏的豪强地主所投资建造,是否在洞内留下题记,都不得而知。这个谜题,不知要过多久方能揭开,也许永远雪藏。历史就是这样,能留下来的都是抹除有困难的,比如山头上的龙王庙,真要动起手来,也就是一堆的残石烂瓦。

让阎家湾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红色印记。从桥镇过洛河,经曲沟坪往村里去,硬化的山路再绕着山坳转,夜里太阳能路灯一亮,光带像一把镰刀,劈在山间,蔚为壮观。村民屋后那条老山路前多年早已铺就。步道和车路都通向山上的目标——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阎家湾旧址就在那儿。1935年春天,突围的火种沿着照金、南梁来到这里,后又迁至下寺湾义子沟。而在阎家湾、屈沟坪、王家湾这三角地带所留下的故事,一定会很多,值得后人挖掘整理和留存珍藏。

这天,受县文保中心邀请,前往阎家湾旧址参观陈列布展,我和虎林兄提前到村。一进村,他扭头钻进小卖部,出来手里就多了几样东西。他看我眼神里的疑问,就说要去看一位老人,一位98岁的老人,她是李仲堂的大嫂。

李仲堂这名字我一听就耳熟,再查《甘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李仲堂(1925-1998),他在1935年就参加了革命,1946年县游击大队参谋,1947年任改编后的独立营营长,1948年改编为西北野战军某营营长,此后参加了西北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战斗,战功卓越。曾担任河北民警总队副司令员、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员、石家庄警备区司令员、武警河北省总队队长等职务。60多年的革命生涯,令人肃然起敬。没想到他大嫂还在,了不起。虎林说,老人家剁荞面很拿手。

村容收拾得干净,家家户户的院子、窑洞都整整齐齐,那棵老槐树枯木逢春,家户院墙外画满红色主题的墙画,一进村就觉出那股特殊的氛围。村口两块文保碑立在那儿,正端详着,听见“呲啦”声,是辆电动残疾车,74岁的张重廷老人,他本姓祁,给外爷顶了门。聊过再走,又碰着好几位老人,80岁的马老婆婆,说话热乎得很。

到了李家,女的不认识虎林,喊出男主人,对方一瞧就乐了:“虎林你来了!”引我们往偏窑走,还赶紧把溜进窑里的鸡赶出去。见98岁的老人蜷在床上睡着了,我们放下东西,没敢惊动,悄悄退了出来。虎林跟主人在院里说话时,我顺着村里的栈道爬了一截,山风刮着,看远处洛河弯弯,心里静得很。

人都到齐了,自然聚到旧居。院子挺大,窑洞的山体很厚,窑与窑中间的甬道很长。里面的陈列布展做得扎实,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最打眼的是实物陈列,搭配和谐。其中的皮箱和木柜,做工古朴精致,铜锁、铜拉环都好好的。打开柜子,背板上还贴着当年的记事文书。试着录文:“民国拾三年向三盛魁买价洋无账,共合钱卅仟,不代锁子。”浓浓的历史味,它们本身就是精美的民俗文物。布展能征集到这种宝贝,难能可贵。

离开前,我在旧居院子内外到处看看,喜欢在这里瞭望远方,上下川十多里地风吹草动可尽收眼底。革命者选址绝不是如我这般欣赏风景,他们和崖居的主人一样,能充分利用地理之势。所不同的,是这些勇士们,退可守,亦能攻,志向与格局大不同。

这次来阎家湾,算是于其厚重里,琢磨出来点味道出来,也就有了写作的冲动。

2025年7月13日夜


附视频 https://v.douyin.com/DMer6f0bngE/ 02/06 f@O.kp kcN:/ 2025.06.20

照片

阎家湾崖居

阎家湾村


窑洞内的布展

旧址院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