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中父母的样子是对孩子和颜悦色,温柔以待。但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看到孩子自由散漫、屡教不改时,就无法按捺心中熊熊燃烧的烈火,现实面前,理智即刻被抛之脑后。
爆发之后的我们内心充满了各种懊恼的情绪,后悔自己冲动行事,埋怨自己情绪失控,最终事情也未能得到妥善处理,还破坏了亲子关系。即便孩子顺从了我们,那也是在父母淫威下的被迫服从,于孩子成长毫无益处。
这样的过程让人深感挫败,但我想说的是,即便事已至此,父母还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关系破裂后的关系修复。父母尝试修复与孩子的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即使孩子已长大成人也一样会渴望这样的关系连接。关系修复没有年龄段的限制,每一次修复的过程都会使亲子关系获得更新升级,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
修复关系
关系破裂是指双方误解彼此,做出了错误判断,伤害了他人。在每个重要、亲密的家庭关系中都会有翻脸决裂的瞬间,但重点不在于破裂本身,而在于破裂之后是否加以修复。
因此,你要努力找到触发情绪的原因,调整认知,做出不同的反应,可以跟孩子语言致歉,如果孩子年龄尚小,他可能更喜欢父母给予一些肢体上的接触——拥抱或亲亲。要注意一点是,即便事情已经过去好久,当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时,你仍然可以向孩子道歉,坦然说出自己做错的原因。只要你愿意做出修复的行动,无论何时都不会迟。
我曾在课上设定情境,让一位家长尝试为自己做错的事向孩子道歉,但家长憋了很久,“对不起”三个字最终也未说出口。的确,有的家长会极力维护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觉得给孩子道歉是很件丢脸的事。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孩子需要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真实可信的父母更容易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而十全十美的父母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不断的压力和挫败。
孩子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他们能本能地感受到父母何时对他们不满,何时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满。如果父母把自己伪装成完美的样子,不敢面对自己真实情绪的起因,孩子可能因此而表现出过度调适——过于相信父母所说的活,甚至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
父母的伪装使得孩子更容易受伤,破坏或扭曲了孩子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是构成孩子自信、能力和智力的重要因素。被干扰了内在成长顺序的孩子,很难再遵从自己的内在成长,孩子渐渐与自我失去了连接,也丢掉了自己。
现代父母普遍焦虑,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但因成绩起伏而出现过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很值得商榷的。
“成绩好,一切皆好;成绩差,一无是处”,这是很多家庭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当然与教育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为什么还有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能够风轻云淡?无论是好与差,都能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与引导。
可能你自己曾经的成绩并不好,你也没有考上好的学校,甚至都没有学历,你期望孩子不要步你的后尘,你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孩子能够为你扬眉吐气。
你对自己的过往是不接纳的,你心中有一个“完美小孩”,当你为人父母之后,你便把你的孩子当作了“完美小孩”来塑造。当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当孩子违背了你的愿望,你就会恼羞成怒,仿佛揭开了当年你那个无助的伤疤,你无法面对,便在无意识中一股脑发泄给了孩子。
当然一些看似成功的父母也存在着学习上的伤痛,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学习的压力或多或少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些许阴影。所以,我们必须先释放自己暗藏心底的悲伤,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往,修复过去,才能释放我们内心的爱,允许孩子自主成长,接纳自己与孩子的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独有的样子。
修复过去
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情绪。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玄妙,你应该不会记得自己襁褓中的样子,但在其他层面上,你会记得,因为你的孩子会不断地提醒你。就像下面故事中的梅。
梅自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到上小学时才被父母接回,回家后的梅遭到了姐姐和弟弟的排斥,父母似乎也不待见她。她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成人逃离这个没有关爱的家。于是,在她学校毕业后便匆匆步入了婚姻,没想到的是她从一个没有温度的大家进入了一个更没有温度的小家,她的丈夫很冷漠,她并不爱他,慢慢地,她开始讨厌家庭生活,她恨透了这种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感觉。
有了孩子之后,她开始有意无意的忽视孩子的感受,她并不懂得怎么跟孩子相处,她内心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却感受不到她的爱,她感觉孩子变得离她越来越远。一路以来的经历使梅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怨恨,而这种怨恨给别人的感觉更像是厌恶,导致了亲子之间的疏离感。
梅尝试过从他人身上寻找情感慰藉,试图体会到那种被别人重视的感觉,但一次次的尝试,换回了一次次的失落。她也曾经从家里搬离,躲到角落里独自舔舐伤口,直至黑暗将自己吞噬。但最终孩子的逐渐失控使她决心勇敢地挣脱了内心的束缚,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开始找回那个被遗弃的自己,以及被她无意识遗弃的孩子,也渐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用“遗弃”这个词可能有些夸张,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孩子捧着心满意足的画作向你展示,而你正在忙或者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你很快地暼了一眼,敷衍了事,孩子悻悻离去。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轻微的“遗弃”。
当你无法迎合孩子需要,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孩子让你痛苦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你想把孩子从你的身边赶走,不想让孩子占用你的时间。我们被自己潜藏的感受绑架了。
但可能很少人会意识到一点,孩子需要我们,可能也就那么几年,亲子关系一定是走向分离的。而我们又很难阻止自己把曾经受到的对待继续传给下一代。所以我们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反思。正视自己不当的反应模式,会让人心生愧疚和防御心理。但请一定不要回避,珍惜这份愧疚感,放下心中的防御,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如若你觉得自己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想远离孩子,那么,你真正需要远离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触发的感觉。你要学会抱着同理心回顾自己的过往,修复过去的伤痛,你就更愿意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也更能发掘出孩子对你的需求与渴望。
你不妨问一问自己:
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你产生强烈的负面反应?你小时候出现同样的行为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闭上眼睛,在你的记忆中找寻那个曾经的场景,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和你的现在有什么联系?又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漠视?
放下防御,接纳你的任何一种不良感受,找到曾丢失的自己,修复过往,修复亲子关系!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