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善对穷人是好的,这几乎没毛病。如果说慈善浪费了资源,那就比较刺耳了,但是仔细想想,貌似也有一些道理(因为根据优胜劣汰理论,那些贫穷、有缺陷的人就应该是被淘汰的,只有优秀的基因才应该广泛繁殖)。然而,慈善并不是对所有穷人都是好事,对社会来说也并不都是浪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穷人本就没有资本和富人竞争,只有依靠自身肉搏才能在偶然间实现逆袭,如刘邦。但是人性的懒惰不易克服,更多人只能依靠外界的限制,才能做到打三天鱼晒一天网。然而现在慈善大摇大摆的来了,收入和劳动之间的关系被打乱,辛辛苦苦工作的人拿到的钱可能还不如没那么辛苦的人。相较下,更多人会选择少付出多拿钱,就像毕业时找工作的标准:活少钱多离家近。之前就看过一则很奇葩的新闻,大概是一位美国公民,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工作能力,以获得低保,竟自断前腿,真是一名勇士。
常说人穷志不短,可实际上人穷志短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慈善的帮衬下,志短倒有些静享当下,与世无争的惬意。有些人可能会说,穷人志不短又能怎样,没有资本照样一辈子是穷人。说这样话的人,是一口想吃个胖子,想从穷直接逆袭为富。这倒是非常诱人的转变,也是很普遍的思维方式。人们思考问题,总是喜欢极端方式,对立统一在这里发挥的不错,充分体现出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但是,对立的两段之间是一大片中间状态。穷人不必成为马云,只需要跨出穷人的圈子就可以了,即使跨不出去,在原来的位置上向上跨出一大步也是不错的。因为,即使自己这辈子无法成为富人,可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愚公能借此移山,我们为何不能借此变富?所以穷人更要有志,但是慈善可能恰巧抹杀了很多志。
说完了穷人,再来说说富人。富人不要觉得慈善会泯灭穷人的志气,就感觉高枕无忧了。实际上,那些被泯灭掉的,都不是最具有威胁的,可怕的是那些明明可以伸手吃饭,非要自己挣钱买饭的人。慈善恰恰为这些人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比如义务教育,很多渴望知识的穷人,借此就可以尽情吸收,直到破茧成蝶。如此,他们就有机会加入到社会精英之间的竞争。
我们都知道一个规律:社会资源的分配符合正态分布,换句话说就是大量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更多的人加入到有限资源的竞争之后,必然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动态调整,有人增加,就会有人减少。比如一个工作岗位,本来是3个人竞争,但是在慈善的作用下,多培养出了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人,那么就会让原来的三个人获得这份工作的概率大大降低。
虽然竞争对于个人来说有些残酷,但对于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因为社会中的适者生存,往往是那些能够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多一个竞争者,就有可能多一个潜力股,搞不好又是一个刘邦(当然,ZF可能不愿意有这样的人)。
最后,慈善成了一种放大机制,没有志气的穷人将会越穷,而有志气的穷人则有基础成长起来,从而让社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让社会的发展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