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的即兴喜剧是两两起戏,这时候或许有第三个人(甚至更多人)参与进来,不过一般第三个人都是过来“送礼物”的。
这里我要介绍一个“戏剧三角模型”,希望这种结构能成为三人剧中一种可选择的人物关系结构。当然,并非只能是三人,两个人可以,更多人同样可以,看完下面的介绍你就明白我表达的意思了。
我们先来回想一下一般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关系与情节结构。就以最简单的童话故事为例,首先都有一个英雄人物,比如某某王子,然后要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受害者,比如某某公主,最后迫害公主和给王子设障碍的反派也不能少。
这三种角色分别就是拯救者(Rescuer)、受害者(Victim)、迫害者(Persecutor)。
要说明的是,这三种角色通常是兼而有之,还有些时候是相互转换的。比如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是一个不得志的跑龙套,显然是受害者,而片场嘲笑、打击、伤害他的人显然是迫害者,舞女张柏芝、明星莫文蔚等对他来说就是拯救者的角色;再换个角度,周星驰对张柏芝、黑社会混混、普通民众又是拯救者,而对诸如黑老大等人来说就是迫害者了。
再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丈夫:今天是情人节,你想要什么礼物啊?
妻子:算了,别浪费钱。
丈夫:嗯,那好吧。
…………
丈夫:你这几天怎么了?莫名其妙,摆个脸色,你有什么话就说啊!还能不能好好过日子了?
妻子:没什么,你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清楚。
丈夫:我最近也没做什么事啊……哦……难道是情人节没送礼物?不是你自己说不要的么?不可理喻
这是下午TA沟通分析课上一个同学讲的自己经历。这里面妻子先后扮演了三个角色,刚开始她说不要礼物的时候是拯救者,为什么这么说?她是想着管好这个家,想帮丈夫分担;之后丈夫没有送礼物,她就很失落,她知道自己其实很想得到礼物的,这时候她是受害者;接着,她对丈夫使用了冷暴力,她就变成了迫害者。最后,这个问题它们可能是夫妻两通过吵架或别的方式来化解,也可能是有第三人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
这个三角模型,可以用不同人担任不同角色,这样子可以有很好的冲突与情节;还可以让一个人具备这三种角色,这样子可以丰富人物性格,也可以促进人物心路历程的发展。比如,电影《香水》中,他一开始是受害者,后来变成了迫害者,最后还可以变成拯救者;还有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就基本同时扮演了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个角色。
最后,来说一下这个模型的出处。
这一戏剧三角模型是美国卡普曼博士用来分析TA沟通分析学中心理游戏结构的工具。他认为只要是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Persecutor)、拯救者(Rescuer)、受害者(Victim)三种角色之一。
受害者是你行我不行,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我行你不行。
迫害者会贬抑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则自认比别人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找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藉以肯定“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就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就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
在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面举一个心理游戏的例子。
我们常玩的一个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但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人问:“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
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帮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
小节
今天接触了TA沟通分析学,其中有结构分析、沟通分析、心理游戏、人生脚本四大理论。其中的游戏和脚本是用来分析我们自己和关系的,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同样可以用来创造故事/戏剧/即兴喜剧中的游戏模式,这一点还要进一步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