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关于重庆的文章,兰州的朋友不干了,马上质问我,你怎么不写一下兰州呢?其实,想写的何止兰州,还有广州、上海、成都、西安、昆明、拉萨、西宁、达州、巴中、南江、瓦池、木罗、内江、亚东、日喀则……好多地方都想记录,奈何胸中缺点墨、敲键便忘字。既然朋友点了,今天赶紧说一说兰州。
缘起
和兰州的缘起,还是得从小时候说起。小时候生活的乡镇偏僻,去县城的道路遥远且破败不堪,消息更是闭塞,从外地来一辆汽车都是稀奇事儿,开汽车驾驶员在小孩儿眼中都是牛逼哄哄高大上的人物,城里人回乡更是不得了。父老乡亲也都醇厚善良,觉得城里人回老家是大事、因此对回乡的城里人也格外热情,都是拿出好吃好喝的招待周全,农村条件虽然差,但热情好客也是农村人的优良传统。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近几年逐渐改善,这是后话。
从小时候说起,那就绕不开我的干爹之一,符爹。符爹当然不是汽车驾驶员。幼年的我都知道他生活在大城市、还编了书是个作家,后来知道其实符爹是机关的笔杆子,写了很多当地重要的新闻和通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想、开阔大家眼界,有一次符爹从城里回乡省亲,父亲便邀请他为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做演讲,符爹演讲诙谐幽默,激情四射,全程高能,告诉了我们世界冠军是孔令辉、篮球之神是乔丹、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大清华……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精彩世界的样子从崇拜的人物口中说出来,更是精彩绝伦、坚信不疑,我充满了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和期待。
关于兰州,因为符爹是从兰州军区转业的,于是我知道了兰州、兰州军区,符爹通过兰州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当时我想兰州这个城市一定也很不错,从此一颗兰州的种子在心底播了种。
缘定
高考提前批第一志愿我报了一所空军院校,落榜了。但是,省招办打来电话说,部分学校国防生还可以补录,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去。国防生政策于2019年宣告停止,但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事物,上学期间要发一笔数目可观的费用,毕业后还能包分配进部队当干部。省招办一口气报了几所学校名字,手机信号不好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个兰州的学校,兰州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没有网络,选学校和专业没有更多的资讯和信息,我没有考虑更多的因素,反正都是进部队在哪里读书都一样,于是我毅然决然的同意了,就去兰州吧。
缘份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几何中心位置,是西北的经济、军事、工业重镇,在历史上一度处于“节制三秦”、“怀柔西域”的重要地位。现在,对于内地来说,兰州是西北,经济欠发达,还有人问,在兰州是不是骑着骆驼上街?当然这是玩笑话。但是对于大西北来说,兰州已经是属于繁华的内地。
兰州也有三张名片—黄河、《读者》、牛肉面。黄河横贯东西,滋养着流域的人民,《读者》誉满海内,丰富着大家的知识,都已经不仅仅是兰州的,更是属于大家的了,唯独那碗让兰州人魂牵梦绕的牛肉面,确实是兰州专属。
一旦在兰州吃过牛肉面,便知道外地所有号称的正宗兰州拉面全都成了“山寨版”。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色香味美,名满全国,口诀都会背,但是离开兰州的牛肉面不是不好吃,就是缺少了当地那种原汁原味。
在兰州求学4年,我也注入了兰州的基因,也爱上了牛肉面。以至于现在我不管走到哪里,看着不正宗的“正宗兰州拉面”店子都很亲切,进了店就熟练地冲着拉面的师傅说,“师傅,来个韭叶子”,我估摸着拉面师傅一听我就是个内行,他心里会不会嘀咕一句,这是“老乡”?一碗牛肉面下肚,满福的很!
大学的几个好兄弟,每每聚在一起,都会回忆起在兰州的日子,拥挤的308、热闹的龚家湾、繁华的西站、西关十字,张掖路、中山桥、白塔山、五泉山、西校区、校本部、大西洋、南村北村……当然,肯定少不了那一碗牛肉面。时隔多年,当时的样子仍然历历在目,生涩而充满激情。
一面之缘,终身难忘,大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