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课标3论述类解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兼顾人文保护,否则仍然会留下“乡痛”,故A项不正确。

B项是对文中大部分信息的整合,原文也有一个重要的细节说“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可见“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不合文意,故B项不正确。

C项来源于第三段,原文列举了呵护乡村记忆的多种方式,包括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故C项为正确答案。

D项来源于第四段,原文说对乡村记忆进行升级等以活化乡村记忆,会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但原文是要求相关产业成为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故D项不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C。

A项是对原文主要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从留住、呵护和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有一个明显的递进过程,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文中有关重要细部的分析,原文将乡村记忆分类之后说“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论及了有机联系,故B项正确。

C项是对文中另一个细部的分析,原文说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可借助科学评价体系,也可以听取民意,这都是甄选方式,并未举例说明具体的甄选标准,故C项错误,为本题答案。

D项是对原文立论前提的分析,文中将乡村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都理解为乡村记忆的对象,这都证实了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的关系,并构成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不言自明的前提,故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B。

A项是根据原文立论前提即第一段做出的推断。新型城镇化留住乡愁就能避免乡愁变“乡痛”,这意味着留住乡愁就能避免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故A项正确。

B项是根据原文关于活化乡村记忆的观点与具体论述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推断。从原文看,游子能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乡村记忆得到呵护的具体表现,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结论。故B项错误,为本题正确答案。

C项是根据原文的一个细节做出的推断,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可以广泛听取民意”意味着“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

D项是根据最后一段论述做出的推断。原文强调活化乡村记忆是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可以对乡村记忆进行产业化升级,而且要通过发展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加以强化,这都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会被有意改变,可见推断成立。故D项正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