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曲江是13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是4000多年前“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之一。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钟灵毓秀的曲江,曾孕育出唐代名相、“开元盛世”功臣张九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北宋名臣余靖,以及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清代文学家廖燕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辖区内的南华禅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东方三圣之一——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37年的发源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唯一的一部佛教经典。南华禅寺被广东省列为广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江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中国温泉之乡”等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区)”。曲江区图书馆201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韶关国家基本气象站(曲江点)被国家气象局授予首批中国百年气象站之一。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曲江撤县设区。目前,全区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辖9个镇1个街道109个村(居)委会,人口约32万人。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99.89亿元,增长7.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增长8.0%;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1亿元。
二、曲江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曲江区位于韶关市区南部,是珠三角资本扩散和产业转移的连绵区,是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连接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韶关市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而曲江则是此枢纽城市的枢纽点。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从曲江城区到广州市仅需45分钟车程)、京港澳高速、乐广高速(曲江城区到白云机场仅需2小时车程)、106国道贯穿南北,赣韶铁路、赣韶高速横跨东西(韶关至赣州仅2小时车程)。3条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位于曲江城区西面3公里处,曲江境内共有7个高速公路出口,9个镇中有6个镇可直接上高速公路。同时,曲江不断加快融入韶关中心城区步伐,莲花大道、铜鼓大道以及韶南大道主体工程建成通车,韶州大道、通往南华寺的3条旅游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北江航道“五改三”扩能升级项目顺利完工,濛浬枢纽二线船闸竣工通航,可通航千吨级船舶。
三、曲江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曲江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全省重点林业县。小坑镇2019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森林小镇。全区已开发中小水电站153宗,总装机容量15万余千瓦,水电年发电量3.5亿余千瓦时。境内韶关粤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发电量为47.17亿千瓦时,电力充裕可靠。城区附近有库容量达7000万立方米的苍村水库和1亿多立方米的小坑水库,可解决城区及周边20余万人的生活用水和6万亩的农田灌溉用水。演山水厂扩建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稳步推进。曲江温泉地热资源丰富,2016年荣获“中国温泉之乡”称号,境内有曹溪温泉、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枫湾温泉等休闲度假胜地,其中,曹溪温泉和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曲江劳动力充足,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域内有大专院校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级重点职校——韶关市曲江职业技术学校等,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四、曲江载体完善,产业门类齐全
曲江是广东省重点工业生产基地,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形成了冶金、电力、机械、煤炭、建材、化工、轻工、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境内有宝武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韶关粤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中省大型工业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强。2001年开始,在城西6公里的北江河畔规划建设面积为576公顷的曲江经济开发区,内设食品专业园区,是粤北地区目前规划面积最大的省级开发区。园区内供电、供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较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是粤北地区颇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载体。通过加快园区扩能增效,加速产业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曲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园区2019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39亿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7亿元;税收收入达2.92亿元;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2.28亿元。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规划总面积43.5平方公里,其中新规划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重点培育发展基础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成套(台)装备制造及装备服务等四大产业,打造特钢全产业链生态圈专业园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一、地表水
全县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90条,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条,全县大小溪河总集雨面积为17299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外流区为县内集雨面积的4倍多。县内的溪河径流均由降水产生,多年平均径流深897.2毫米,径流总量28.58亿立方米,丰水年(10%)45.61亿立方米,枯水年(90%)15.38亿立方米。连同浈江、武江、北江和南水的过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21.6亿立方米(丰水年186.3亿立方米,枯水年64.46亿立方米)。按县内径流总量(28.58亿立方米)计算,全县每人每年拥有水量6048立方米(包括省属驻县厂矿人口),每亩耕地拥有水量7801立方米,人均、亩均拥有水量均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现全县蓄水工程的集雨面积为517.8平方公里,已利用水量为7.712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4.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3.02亿立方米,城乡人畜用水0.29亿立方米),占总水量的27%。
二、地下水
本县地下水资源蕴藏量也不少,有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和松散岩层潜水等类型。分布极广,含水量丰富。主要含水层位于古生界下石碳统石灰岩和下二迭统石灰岩,水位埋深1.20—7.75米,单位涌水量16升/秒米以上。中部马坝一带的灰岩纯度较西部差,白云质增多,属碳酸钙镁型,地下水矿化度7200°。马坝盆地地下水的天然资源为6.5万吨/日。1979年调查,在马坝镇不到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先后建成供水孔5个,钻孔开采已达7560吨/日,单孔日最高抽水量3500吨/日,最少500吨/日,最深抽水孔150米。至1985年,在马坝地区已建有供水孔18个,合计日采量44360吨(县城7560吨;厂矿32300吨;部队4500吨)。同一含石灰岩条带上设置如此密集的钻孔,过度开采地下水,将使地下水资源日益贫缺,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层结构应力的变化。本县地热资源也较丰富,已发现温泉12个,主要分布于枫湾、马坝、小坑、重阳、大塘、江湾、罗坑、樟市等地。温泉产出主要在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带上,尤其是两组断裂交汇处,部分产出于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出水点围岩多为石灰岩,次为花岗岩或砂岩。水温一般为30—60℃,水质多种类型,可用于沐浴、医疗和饮用。其中较著名的白水温泉、小坑温泉、南华温泉已开发利用。
三、水能
本县河流多发源于山区,属山地性河流,河道谷地多,流程短,自然落差大。据勘查,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6.87万千瓦,可开发的有20.469万千瓦(其中中小支流的蕴藏量6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4.3万千瓦)。
生物资源
一、野生植物
(一)木本植物
本县的植物群落和种类表现出南北交汇的特点,植物资源丰富。
据曲江县林业部门调查,本县木本植物有204科,1563种以上,其中:裸子植物9科,25种以上;双子叶植物139科,1183种以上;单子叶植物19科,208种以上;蕨类植物37科,147种以上;仅乔木一类就有40科,120种以上。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在罗坑乡不完全调查,发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福建柏、观光木、伯乐树、野茶树、伞花木、水松;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有:穗花杉、吊皮锥、广东松、南方铁杉、长苞铁杉、银钟花、三尖杉、白桂木、红椿、巴戟;属于国家四级保护植物的有秀丽锥;属于省级保护植物的有黑桫椤;属于珍稀植物的有:深山含笑、野含笑,中华锥、南岭锥。曲江县林业部门列出曲江县野生木本植物名录如下(以上已出现的不列):
苏铁科:苏铁。
银杏科:银杏。
南洋杉科:南洋杉。
松科: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加勒比松。
杉科:柳杉、杉木、池杉、落羽杉。柏科:柏木、刺柏、侧柏、圆柏、墨西哥柏。
罗汉松科:罗汉松、大叶竹柏、小叶竹柏。
红豆杉科:南方红豆杉。
木兰科:白兰、厚朴、鹅掌楸、木莲、荷花玉兰、火力楠、木莲、黄兰、乐昌含笑、含笑、金叶含笑、锈毛含笑。
樟科:樟树、黄樟、沉水樟、毛樟、华南樟、少花樟、川桂、厚壳桂、乌药、香叶树、山胡椒、广东琼楠、网脉琼楠、山苍子、大果木姜子、木姜子、华楠、薄叶桢楠、匙叶楠、黄绒润楠、刨花楠、柳叶润楠、绒楠、新木姜、粉叶新木姜、大叶新木姜(玉桂)、显脉新木姜、短梗新木姜、闽楠、紫楠、檫木、鸭公树。
八角科:厚皮香八角。
番荔枝科:瓜馥木。
酢浆草科:紫薇、大叶紫薇。
山龙眼科:银桦、网脉山龙眼、广东山龙眼、小果山龙眼。
海桐科:光叶海桐、夹叶海桐、海桐、少果海桐。
大风子科:短柄山桂花、山桐子、柞木。
天料木科:天料木。
茶科:薄皮茶、油茶、粗皮茶、广宁红花油茶、茶叶、软枝油茶、杨桐、岗茶、二列叶柃、细齿叶柃、黄端木、红荷、荷木、华南厚皮香、石笔木、柃木。
五列木科:五列木。
水东哥科;水东哥。
桃金娘科:巨桉、岗松、隆缘桉、细叶桉、赤桉、薄皮大叶桉、大叶桉、尾叶桉、桃金娘、粗皮桉、蒲桃、红车木。
山竹子科:多花山竹子、岭南山竹子。
杜英科:华杜英、广西杜英、杜英、灰毛杜英、山杜英、薄果猴欢喜、猴欢喜。
梧桐科:梧桐树、翻白叶树、梭罗树。
锦葵科:木芙蓉、木槿、黄葵。
古柯科:东方古柯。
大戟科:红背山麻杆、油桐、白背叶、三年桐、重阳木、野桐、秋枫、粗糠柴、山乌、乌。
交让木科:交让木、虎皮楠、牛耳枫。
蔷薇科:梅、车轮梅、山枇杷、枇杷、毛背桂樱、中华石楠、小叶石楠、石楠、陷脉石楠、桃叶石楠、绒毛石楠、李、刺叶樱、福建樱、大叶樱、肾果木、刺凿、豆梨、棠梨、沙梨、石斑木、锈毛石斑木、山楂、桃。
含羞草科:山合欢、台湾相思、楹树、藤金合欢。
苏木科:洋紫荆、紫荆、龙须藤、华南皂荚、任豆。
蝶形花科:南岭黄檀、黄檀、藤黄檀、刺桐、花榈木、刺槐、胡枝子。
金缕梅科:阿丁枫、细柄阿丁枫、枫香树、半枫荷、小叶半枫荷、木。
杜仲科:杜仲。
悬铃木科:二球悬铃木。
杨柳科:意大利杨、垂柳。
杨梅科;杨梅。
桦木科:光皮桦。
壳斗科:板栗、锥栗、茅栗、小红栲、黎蒴栲、甜槠、栲树、南岭栲、刺栲、青钩栲(红橡)、鹿角栲(白椽)、红背椎、罗浮栲、钩栗、水青冈、亮叶水青冈、榄叶石栎、美叶石栎、贵州石栎、石栎、硬斗石栎、多穗石栎、麻栎、胡氏青冈、青冈、杨梅叶青冈、小叶青冈、云山青冈、饭甑叶青冈、栓皮栎、三果石栎、秀丽栲。
木麻黄科:木麻黄、长枝木麻黄。
榆科:糙叶树、紫弹树、朴树、西川朴、黑弹树、光叶山黄麻、杭州榆、多脉榆、榔榆。
桑科:白桂木、胭脂、构树、高山榕、无花果、印度榕树、蓼叶榕、异叶榕、竹叶榕、粗叶榕、黄葛树、榕树(细叶榕)、印度菩提树、变叶榕、桑树。
冬青科:黄毛冬青、冬青、凸脉冬青、榕叶冬青、台湾冬青、广东冬青、大叶冬青、矮冬青、大果冬青、小果冬青、铁冬青、毛冬青、满树星、茶果冬青。
铁青树科:海南青皮木、青皮木。
鼠李科:枳、黄毛枳、雀梅。
芸香科:柚、桔、橙、柑、黄皮、楝叶吴茱萸、降真香、山桔、金桔、山小桔、九里香、花椒、竹叶花椒、枸桔(枳壳)。
楝科:苦楝、川楝、香椿、红楝子。
无患子科:龙眼、无患子。
槭树科:三角枫、樟叶槭、青窄槭、红翅槭、五裂槭、中华槭、岭南槭。
清风藤科:罗浮泡花树、腺毛泡花树、多花泡花树、红枝柴、毡毛泡花树、笔罗子、清风藤、草叶清风藤。
省沽油科:野鸦椿、银鹊树、山香园。
漆树科:酸枣、盐肤木,野漆树、木腊树。
胡挑科:青线柳、少叶黄杞、黄杞、野桃、枫杨、化香树。
山茱萸科:尖叶四照花、香港四照花。
八角枫科;八角枫、长毛八角枫。
蓝果树科:喜树、蓝果树。
五加科;五加、三叶五加、鸭脚木、木、厚叶木、黄毛木、树参、变叶树参、幌伞枫、刺楸、穗序鹅掌柴、鹅掌柴。
山柳科:江南山柳、山柳。
杜鹃花科:鹿角杜鹃、刺毛杜鹃、满山红、紫花杜鹃、杜鹃(映山红)、滇白珠。
越桔科:黄背越桔、乌饭树、米饭树。
柿科:崖柿、乌材柿、柿、油柿、君迁子、罗浮柿、曾氏柿。
紫金牛科:密花树、细罗伞、大罗伞、红凉伞、罗伞树、小紫金牛、朱砂根。
安息香科:拟赤杨、芬芳安息香、红皮树(栓叶安息香)。
山矾科:华山矾、福建山矾、岭南山矾、密花山矾、火灰木、披针叶山矾、黄牛奶树、白檀、铁山矾、假光叶山矾、多花山矾、老鼠矢。
木犀科:白腊树、苦枥木、女贞、山指甲、异株木犀榄、尖叶木犀榄、桂花、月桂。
夹竹桃科:夹竹桃、倒吊笔、黄花夹竹桃。
茜草科:水团花(水杨梅)、黄棉木、鸡仔木、玉叶金花、风箱树、黄桅子、香楠、山黄皮、乌口树、狗骨紫、钩藤。
忍冬科:坚荚迷、旱禾树(珊瑚树)、蝶花荚迷、南方荚迷、忍冬(金银花)、大花忍冬、皱叶忍冬。
紫草科:破布木、长花厚壳树、厚壳树。玄参科:白花泡桐、紫花泡桐。
紫葳科:菜豆树。
马鞭草科:海通、黄荆、牡荆、山牡荆、灰毛牡荆。
棕榈科:假槟榔、鱼尾葵、棕竹、棕树、棕榈。
禾本科:水竹、粉单竹、油竹、撑篙竹、篱竹、青皮竹、黄竹、佛肚竹、麻竹、实心竹、多眼青篙竹、淡竹、毛竹、观音竹、苦竹、甜竹、吊丝竹、桂竹、高舌苦竹、竹、木竹。
(二)草本植物
主要有:大芒、细芒、白芒、黄茅、白茅、芒萁、野古草、青香茅、五节芒、纤毛鸭嘴草、扭黄茅、画眉草、蜈蚣草、狗牙草(铁线草)、马唐、鹧鸪草、雀稗、竹节草、光头稗、狼尾草、虎尾草、狗尾草、猫尾草、犁头草、野花生、红裂丝草、蟋蟀草、香附草、刺子草、粘连草、荩草、竹叶草、蛇尾草、马鞭草、地胆草、墨法草、马齿草、车前草、益母草、文苍耳、薄荷、紫苏、瓜子草、露水草、油草等。
二、野生动物
(一)兽类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在罗坑乡作的不完全调查,发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云豹、黑麂,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短尾猴、水鹿、狗熊、小灵猫、豺、斑羚(山羊)。
据曲江县林业部门不完全调查,曲江县还有以下兽类动物:山猪、豪猪、田猪、獐、麂(黄、石羊、狐狸、果子狸、猫狸、九节狸、野兔、水獭、芒鼠、蝙蝠、松鼠、黄鼬、山牛等。
(二)禽类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在罗坑乡作的不完全调查,发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黄腹角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鹇、苍鹰。
据曲江县林业部门不完全调查,曲江县还有以下禽类动物:竹鸡、鹌鹑、鹧鸪、麻鹇、斑鸠、喜鹊、了哥(鸲鹆)、乌鸦、猴面鸟、杜鹃(子规)、画眉、伯劳、白头翁、黄鹂、鹤、麻雀、黄雀、大雁、鸬鹚、翠鸟、燕子、啄木鸟、长尾雉等。
(三)鱼类
本县常见的野生鱼类主要有:青鱼、草鱼、赤眼鳟、翘嘴红、大眼红、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鲮鱼、鲤鱼、条鱼、银鲴、黄尾鲴、倒刺、卵形白甲鱼、南方白甲鱼、桂华鲮、卷口鱼、唇鱼、东方墨头鱼、花、唇、长体薄鳅、沙鳅、泥鳅、鲥鱼、鳗鲡、胡子鲶、鲶鱼、盔鲶、斑、长、黄桑鱼、粗口黄桑鱼、黄鳝、大眼鳜、石鳜、斑鳜、斑鳢、月鳢、南鳢、大刺鳅等。
(四)其他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鲵(娃娃鱼)、虎纹蛙、金钱龟。常见的野生动物还有龟(鹰嘴龟、牛屎龟、草龟)、鳖、蛇(金环蛇、眼镜蛇、过树榕、百步金钱、马鬃蛇、青竹蛇、水蛇、蟒蛇等)、壁虎、青蛙、石蛤、蟾蜍、螺、蚌、蚬、蜗牛、蚯蚓、水蛭、虾、蟹、蚕、蜂(黄蜂、蜜蜂)、蝉、、萤火虫、蟋、蚁、蚊、蜻蜓、蜘蛛、蝼蛄、牛虻、蝇、蚱蜢、金龟子、天牛、蝴蝶等。
第三节矿物资源
曲江县处于著名的南岭成矿带内,蕴藏有比较丰富的矿物资源。迄今已发现各类矿产48种之多,计有矿产地149处,矿化点51处,共有矿床点266个,其中矿床60个(包括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19个,小型矿床27个),矿点206个(包括矿化点74个)。
已发现的矿产如下:
黑色金属矿产有:铁。
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钨、锡、铋、钼、锑、汞、金、银。
稀有及分散元素矿产有:铌、钽、铍、锂、铷、铯、稀土、镓、铟、镉、铊、铼、硒、碲。
放射性矿产有:铀。
燃料矿产有:煤、泥炭土。
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有: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白云岩、硅石、萤石。
特种非金属矿产有:水晶。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黄铁矿、磷、砷、钾长石。
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岭土、大理岩、花岗岩、矽卡岩、彩石。
地下热水有:温泉。
目前探明有表内储量的固体矿产计有:铁、铜、铅、锌、钨、锡、铋、钼、锑、汞、金、银、铌、钽、铍、锂、铷、铯、镓、铟、镉、铊、铼、硒、碲、煤、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白云岩、硅石、黄铁矿、磷、砷、水泥配料砂岩、大理岩35种。
自然环境
地质
一、地层
县境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由老至新依次由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组成。
(一)震旦系(Z)乐昌峡群
为县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仅见于周田欧家洞及罗坑大坑。由灰绿色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绢云母板岩,顶部硅质岩组成,未见底界出露,厚度大于500米。
(二)寒武系(∈)八村群
主要分布于县境内东北部,南部有少量出露,以周田八村——欧家洞一带出露最完整,故命名为“八村群”。是一套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与震旦系乐昌峡群呈断层接触。总厚度大于3800米。岩性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群:
1、下亚群
由灰绿青灰色浅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绢云母长石石英砂岩夹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组成。中上部夹两层含长石石英砂岩砾石的同生砾岩,底部高炭质页岩及石煤层,含黄铁矿及磷结核。厚度大于1792米。
2、中亚群
由灰、灰绿色浅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条带状黑色炭质页岩、绢云母板岩互层组成,板岩中富含黄铁矿结核。厚度大于792米。
3、上亚群
由浅灰、灰绿等色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组成。下部夹黑色炭质页岩,上部以砂岩为主,炭质页岩减少,底部常见有含砾砂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产腕足类及原始海绵骨针等化石。厚度大于1239米。
(三)奥陶系(O)
仅见于县境内东部瑶岭及其以北的下黄坑一带,主要由硅质岩、黑色页岩和石英砂岩组成。上部有少量的石灰岩。总厚度达1429米~1575米。根据岩性及所产化石可分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龙头寨群。
1、下统(O1)
在曲江东北部下黄坑一带发育较完整,整合地复盖在寒武纪地层之上,主要由海相类复理石砂页岩、黑色含炭质页岩及黑色硅质岩组成,中上部常夹似层状及透镜状长石斑岩及霏细斑岩。总厚度164米~280米。在黑色含炭质的页岩内产有丰富的笔石化石。
2、龙头寨群(O2—3lt)
分布在曲江东北部灵溪一带,以龙头寨山附近出露比较完整,所以称为“龙头寨群”,整合复盖在下统之上,为一套海相砂泥质、硅质及部份碳酸盐沉积层,局部夹火山岩。总厚度1265米~1295米。根据岩性及化石组合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群:
(1)下亚群(O2—31ta)下部以黑色硅质岩为主,夹黑色炭质页岩;上部为厚层受变质的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绢云母页岩,页岩中产丰富的笔石化石。厚度大于929米。
(2)中亚群(O2—31tb)出露范围很窄,仅见于灵溪墟附近。为灰白色中厚层石灰岩,受侵入岩影响,已全部变为条带状粗粒大理岩。厚度约50米~80米。
(3)上亚群(O2—31tc)仅见于灵溪墟一带。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白色、浅灰绿色厚层石英粉砂岩夹一层沉积角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绢云母泥质页岩。从下到上岩石碎屑物质逐渐变细。厚度大于286米。
(四)泥盆系(D)
泥盆系地层几乎遍布整个县境。其下部主要为砾岩及砂质页岩;中部为石灰岩及少量页岩,而在县境东部完全相变为碎屑岩;上部以石灰岩及页岩为主夹石英砂岩。总厚度为950米~3149米。该地层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盖于较老地层之上。
根据古生物及岩性特点可分为中统桂头组、老虎坳组、棋梓桥组、上统天子岭组、帽子峰组。
1、中泥盆统(D2)
(1)桂头组(D2)主要出露于县境南部大东山——贵东岩体的南侧罗坑——乌石一线,县境东北部边缘周田——黄坑一带。为一套河流——滨海或浅海相碎屑岩建造,与下伏下古生界普遍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度达438米~1344米。根据沉积旋回及岩相特点,将本组分为上、下两个亚组:
下亚组(D2a):主要为灰紫色厚层细——中粒石英砂岩夹含砾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底砾岩。厚度223米~815米。
上亚组(D2b):整合于下亚组之上,主要由砂页岩及砾岩组成。底部为厚——巨厚层状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或石英质砂砾岩。其上为紫红、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度245米~529米。有部分出露于县境东北部的桂头组(D2)。主要由含砾粗砂岩、砂岩和底部砾岩组成。厚度438米~1344米。
(2)老虎坳组(D2l)
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枫湾等地。为一套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与下伏桂头组为连续过渡沉积。其岩性:底部为灰绿色砂砾岩,向上渐变为中粒石英砂岩;中上部为灰、黄、灰绿色千枚状页岩、砂质页岩夹紫红色砂岩,厚度100米~150米。
(3)棋梓桥组(D2q)零星分布于县境南部大坑口、大宝山及黄岗山北部一带。整合覆于桂头组之上,为一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主要为浅灰、灰黑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中夹泥灰岩、粉砂质页岩。厚度140米~850米。含腕足类化石较丰富。为区内主要含矿层位,上部产出菱铁矿夹黄铁矿层,下部产出含铜硫化物矿层,如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
2、上泥盆统(D3)
(1)天子岭组(D3t)广泛分布于县境南部罗坑、大坑口、大宝山一带;东部小坑水库、枫湾桃仔坑、火山丘屋、周田杨屋一带;西部见于凤田、赤老顶、重阳妙联、梅村等地,以中部韶关市天子岭一带出露最完整。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整合覆于棋梓桥组或老虎坳组之上。该组下部以灰黑、灰、浅灰色隐晶——细晶质条带状灰岩为主,夹棕黄色钙质砂岩及钙质粉砂岩;中部以棕灰、浅棕黄、浅灰等杂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细砂岩、页岩、生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灰岩具同心圆构造;上部以灰、灰黑色致密隐晶质灰岩为主,夹灰、深灰、棕黄绿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灰岩中含白云质团块,常呈花斑状构造,含腕足类化石甚丰富。在县境东部灰岩渐少,本组基本上为砂页岩所代替。厚度140米~600米。天子岭组灰岩是曲江地区的主要赋矿层位,以锑矿较多,如赤老顶锑矿等。
(2)帽子峰组(D3)主要分布于南部大坑口,东部小坑水库、枫湾、火山,西部凤田、重阳妙联、洞头源,中部山子背、韶关市西面及北面帽子峰一带,以帽子峰出露最完整。为浅海相砂泥质碎屑沉积夹碳酸盐沉积层,与下伏天子岭组整合接触。其岩性:下部为灰、浅灰、灰绿、浅棕黄色含砂质灰岩,夹灰岩及泥质灰岩透镜体;中部为棕褐、棕灰色含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浅灰、棕灰色泥质灰岩,砂质灰岩互层;上部为浅灰黑、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与棕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灰白、浅灰绿色细——中粒石英砂岩。在县境东部,本组碳酸盐岩不发育,几乎全是页岩,中夹砂岩。厚度160米~548米。含腕足类化石甚丰富。出露于樟市廖屋、白沙龙皇洞及沙溪北部等地泥盆系上统(D3)。岩性以石灰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于500米。
(五)石炭系(C)
广布全县,以中部和西部发育较好。主要由海相碳酸盐类岩石和海陆交互相含煤的砂页岩构成。岩层总厚度达1117米~2678米。
1、下石炭统(C1)
(1)岩关阶孟公坳组(C1ym)广泛分布于白沙、南华寺、乌石、樟市、枫湾、山子背、重阳、一六矿山、妙联、厚坪、矿塘及韶关市区一带。此外,在梅村、犁市、罗坑、大坑口等地有零星出露。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帽子峰组为整合接触。该组下部为杂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页岩与钙质砂岩、石英粉砂岩互层,其中夹深灰色灰岩及泥灰岩,厚度50米~240米;上部为灰、深灰色隐晶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夹灰黑、黄褐色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下部主要含腕足类,上部主要含珊瑚化石。厚度160米~420米。上部灰岩是本区多金属矿产、水泥石灰岩等的重要赋矿层位,如一六砷、多金属矿等。
(2)大塘阶(C1d)石磴子组(C1ds)广泛分布于白土、凤田、龙归、重阳、犁市和大塘枫湾一带。此外,在罗坑、大坑口、梅村及韶关市区等地亦有大片出露。整合覆于孟公坳组之上,属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主要由相当单一的灰岩组成。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部为厚层或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上部以深灰色隐晶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灰质页岩或泥灰岩。总厚度275米~556米。含丰富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该组灰岩是本区锑、水泥灰岩的主要赋矿层位。
(3)测水组(C1dc)广泛分布于凤田、白土、马坝、大塘、枫湾、重阳、梅村及韶关市区一带。为浅海相沼泽含煤碎屑沉积,与下伏石磴子组为整合接触。岩性由杂色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与细粒石英砂岩互层组成。中夹钙质页岩、砂砾岩及灰岩透镜体。总厚度130米~590米。该组下部是主要含煤层位,常夹多层黑色炭质页岩及1层—7层无烟煤。煤层不稳定,呈透镜状、串珠状、分叉胀大现象频繁,厚度0.1米~3米,具有一定的价值,适合地方开采。
(4)梓门桥组(C1dz)常与测水组相伴分布,唯出露较零星。为浅海相碳酸盐夹砂泥质碎屑沉积,与下伏测水组为整合接触。岩性为深灰、浅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灰岩夹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及泥岩,底部见灰、深灰色硅质岩。内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化石。总厚度136米~172米。
2、中、上石炭统壶天群(C2+3ht)
分布于凤田、龙归、马坝、大塘、枫湾、犁市、花坪一带及韶关市西联、黄岗山东侧等地。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梓门桥组整合接触。其下部主要为灰白、浅灰色厚层块状结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石灰岩,夹沉积角砾岩,厚度118米~529米;上部为灰白及浅灰色厚层石灰岩,厚度198米~335米。本群上部含科化石。下部白云岩和上部石灰岩均为良好的熔剂和水泥原料。
(六)二叠系(P)
1、下二叠统(P1)
(1)栖霞组(P1q)主要分布于大塘、花坪、鹧鸪石、龙归、梅村东侧及韶关市黄岗山东侧、腊石坝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壶天群整合接触。岩性以深灰、浅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灰岩为主,夹少许厚层隐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度40米~142米。本组富含科化石。
(2)当冲层(P1d)分布同栖霞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或硅质岩建造。整合覆于栖霞组之上。由灰、棕灰色钙质泥岩与透镜状灰岩互层或由灰黑色硅质岩夹硅质泥质组成。厚度40米~195米。
2、上二叠统(P2)
(1)龙潭组(P2l)分布同栖霞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总厚度538米~862米。与下伏当冲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依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含煤特点,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段:
第一段——不含煤段:岩性主要为灰、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其中夹数层细——中粒砂岩,中含较多菱铁矿条带及不规则团块。靠底部含少量锰质结核。厚度119米~238米。含植物及菊石等化石。
第二段——下含煤段:由黑、灰黑、灰、深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组成。靠下部夹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并局部夹粘土质砂岩。厚度303米~358米。其中含煤10层~35层。主要含植物化石。
第三段:为灰、深灰、灰白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细砂岩,砂岩互层。于下部及中部夹3层~5层生物灰岩及泥灰岩,含煤差,厚度43米~121米。
第四段——上含煤段:由浅灰、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组成。厚119米~181米。其中含煤13层~24层。主要含腕足类科及植物化石。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如曲仁煤矿。
(2)长兴组(P2c)零星分布于花坪及韶关市腊石坝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建造,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由灰黑、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硅质灰岩,结晶生物灰岩组成,中夹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及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顶部偶夹0.7米凝灰质砂岩,厚度4米~45米。含化石丰富,主要有腕足类,科及菊石等。
(七)三叠系(T)
1、下三叠统大冶组(T1d)
仅见于花坪南侧新茶山车站及韶关市区腊石坝等地。为浅海碳酸盐夹碎屑岩建造。与下伏长兴组整合接触。由灰、浅灰、黄绿色灰岩、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组成,向下部页岩增多。厚度550米~573米。含化石丰富,主要为瓣鳃类、菊石等。
2、上三叠统艮口组(T3)
分布于凤田及社主、天门坳等地。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砂页岩建造,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下部以深灰、灰黑、黑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为主,中夹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含煤10层以上,并见不稳定的砂砾岩夹层,底部具底砾岩;中部为深灰、灰色页岩、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中夹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泥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白色砾岩、含砾砂岩、石英粉砂岩,中夹灰、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1层~10层。该组厚度272米~537米。含化石丰富,主要为植物及瓣鳃类。为本区仅次于上二迭统龙潭组的又一重要含煤地层。
(八)侏罗系(J)
1、下侏罗统金鸡组(J1j)
分布于马坝东侧新曹屋,县境西部天门坳、北部犁市、花坪西侧,韶关黄岗山东侧,腊石坝一带。为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与下伏上三迭统艮口组为整合接触。也可见其与下伏上古生界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其下部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互层,靠底部常具含砾粗砂岩或砾岩、砂砾岩;中部为浅灰、褐灰色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细——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其中偶夹薄煤层。总厚度大于829米。含化石丰富,主要为菊石及瓣鳃类。
2、中上侏罗统马梓坪群(J2+3mz)
主要分布于花坪北西侧马梓坪及韶关黄岗山东侧和田螺冲一带,以马梓坪出露最完整,故命名为“马梓坪群”。为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下部为暗绿色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夹凝灰质粉砂岩、页岩;上部为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细砂岩、杂砂岩。总厚度大于1041米。
(九)白垩系(K)
本区仅出露上白垩统南雄群(K2nx)。
广布于县境北部梅塘、大岭、河边厂、长坝、大桥、周田、黄坑一带。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建造。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其下部由棕红、紫红、暗红色砂砾岩、含砾砂岩、泥质砂岩组成,中夹粉砂岩、泥岩;中部为棕红、紫红色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互层,夹灰绿色砂岩;上部由棕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及泥质砂岩组成,常夹粗砂岩和砂砾岩。总厚度大于803米。本群含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
(十)下第三系(E)
本区仅出露下第三系始新——渐新统丹霞群(E2—3dn)。
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长坝、大桥一带及周田的谭屋、麻洋等地。为山间湖泊相粗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由暗红色砂砾岩和泥质粗砂岩互层组成,砾石成份复杂,向上粒度变细,夹紫红色砂质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紫红色砂岩。砂岩中含钙质,岩石风化后常具“丹霞地貌”。总厚度100米~700米。
(十一)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北江及其支流武江、浈江、南水、重阳河等河流两岸。沉积类型以河流冲积为主。分为四个阶地:
第四阶地:零星分布。由冲积——洪积黄色粘土、砂质粘土沙砾及泥砾组成。厚度4.5米~23米。
第三——四阶地:主要分布于白土及枫湾岗子头。由冲积砂质粘土、砂、砾石组成。厚度5米~19米。
第三阶地:分布广泛。由冲——洪积砖红色砂质粘土、砂岩、含土砂、砾、泥砾组成。厚度3米~37米。
第二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黄褐色含炭粘土、砂质粘土、含砾粘土、含土砂砾及砾石组成。厚度2米~37米。
第一阶地:包括河漫滩沉积,分布于现代河床两岸。由冲积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粉砂、细砂、砂砾及砾石组成。厚度2米~10米。
二、构造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南华准地台湘桂粤海西印支凹陷区,韶关凹褶断束内。北东向构造形迹构成本区构造的骨架,东西向构造横贯全区,南北向构造带引人注目。
(一)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发育,均为印支构造阶段的褶皱。属曲仁盆地南部,以北东走向占优势的褶皱构造带。其中主要有:
1、马坝——大塘向斜
展布县境东南部,西起马坝,沿北东方向经大塘延至枫湾。长达30公里,轴向为北东至北东东。南翼由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组成,倾角较陡,平均在45°左右;北翼由下石炭统组成,倾角较缓,多在30°左右。在向斜的槽部,广布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地层。
2、龙归向斜
展布于县境西部,为一轴面近直立开阔对称型向斜。长约15公里,宽约5公里~6公里。两翼地层倾角大致相等,约40°~60°,轴面近于直立,南西端轴向为北东45°,北东端转为北东60°左右。向斜槽部地层为上、下二叠统;两翼地层为中上石炭统和下石炭统。
3、厢廊向斜展
布于县境西北部,为一开阔近似对称型向斜。长约15公里,宽3公里~5公里。两翼地层倾角40°~60°,轴向北东45°左右,向斜槽部地层为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
4、芙蓉山向斜
展布于韶关市区芙蓉山一带。为一轴面近直立的开阔对称型向斜。长约13公里,宽约5公里。北西翼地层产状较平缓,倾角约25°~45°;南东翼地层倾角为35°~50°,轴向北东45°左右。向斜槽部地层为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局部),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
(二)断裂构造
1、北东向断裂
通过县境区域性北东向构造带有南雄——江湾断裂构造带和仁化——英德断裂构造带。因此,北东向断裂构造是区内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大多具成组、成带出现的特征。主要的有:
(1)火山——周田断裂北起火山,经月岭延至图外,呈规则的北北东向30°~35°雁行排列,延长30余公里,北端转向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中等。沿断裂面常见片理化糜棱岩、角砾岩、硅化岩,挤压带成组成群出现,地貌上可见陡峻的断层崖。
(2)江湾断裂发育在县境南西端大东山岩体之中,图内长约21公里,呈北60°东延伸,高角度倾向南东,倾角60°~70°以上,产状较稳定。沿断裂可见花岗岩强烈压碎——糜棱岩化,构造透镜体及构造角砾岩,伴有强烈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3)马坝——枫湾断裂南起马坝,北至枫湾,延长约20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左右。属于逆掩性质的断裂。可见上泥盆统帽子峰组逆掩在下石炭统测水组之上,造成部分地层缺失。逆断层的垂直断距200米~700米不等。断层带具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蚀变现象,并往往有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及擦痕存在。
(4)重阳断裂组该组断裂主要发育在县境西部。重阳至万侯一带,由三条大致平行排列的走向压性断裂组成。发育在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灰岩中,造成部分地层缺失。断裂组走向北45°~50°东,倾向南东,倾角中等,延长7公里~15公里,两端为第四系冲积掩盖。断裂使上泥盆统天子岭组或帽子峰组逆冲在下石炭统石磴子组或测水组之上,沿断裂发育构造破碎带。
(5)宝岭断裂组南起社主,中经观音座莲、宝岭,过武江至黄岗山,全长约20公里。断裂组由一条主干断裂和若干条次级断裂组成。走向北45°东,倾向南东,倾角40°左右,为一压性断裂。断裂平面形态呈舒缓波状,上盘向北西方向呈低角度逆冲,造成地层缺失。沿断裂带岩层发生强裂的挤压破碎,常见硅化构造角砾岩。该组断裂展布地带,具有较强的锡、锑、铅、黄铁矿和重晶石矿化。
2、北北东向断裂
较注目的有妙联断裂带,发育于县境西部。南起寺前,北至重阳一带,为一组压性走向断裂,出露长9公里~12公里。沿北东东10°~25°方向延伸,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较陡。上盘逆冲,造成地层缺失,沿断裂形成挤压破碎带,并常见硅化及黄铁,铅锌矿化。
3、东西向断裂
县境南部属区域大东山——贵东断裂带的中段。呈东西向断续延长横贯全区,宽5公里~15公里。大东山——贵东岩体沿该带的潜伏基底断裂而贯入,目前主体断裂形迹不清。两岩体中可见东西向狭长的动力变质带,宽10米~15米,岩石、矿物均已发生强烈应变,具糜棱结构,黑云母被压弯,长英矿物强烈波状消光或光轴变异。
4、南北向断裂
(1)犁市断裂组该组断裂南起犁市,北至黄坑,长约16公里,宽约1.5公里,由二条以上大致平行发育的压性断裂组成。主要构造形迹是:南部使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碎屑岩逆冲在下侏罗统金鸡组碎屑岩之上;北部使下石炭统石磴子组或测水组逆冲在下侏罗统金鸡组之上。同时使金鸡组岩层发生强烈变形。
(2)黄岗山断裂组该组断裂分布在韶关市北面黄岗山东西两侧,由一组密集发育的为角度逆冲断裂组成。断裂组长约6公里,宽1.5公里。西侧发育一条主干断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43°~65°,断裂使东盘的中泥盆统桂头组逆冲在棋梓桥组之上。断面呈舒缓波状,可见斜冲擦痕,同时发育宽1—5米的硅化破碎带。黄岗山东侧发育一组密集的南北向压性断裂,其特征是倾角较陡,一般呈65°—80°,切割深,形成一组楔状冲断体,使石炭系灰岩向上逆冲在中上侏罗统马梓坪群之上。同时见基性岩脉沿断裂侵入。
(三)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1、控岩构造
东西向断裂带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次级断裂是控制大东山——贵东岩体侵位的主要构造。北北东向断裂及其伴生的构造控制一六岩体及其岩脉群等,在岩体接触带特别是小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常常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2、控矿构造
本区主要内生矿产均产于大断裂的旁侧,受北东——北北东向的主干断裂及其旁侧次级断裂或褶皱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及层间裂隙中,如一六矿区、赤老顶矿区及宝岭矿区等。一般是北东——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矿带,主干断裂与其它断裂复合部位控制矿床,次级构造控制矿体。
三、岩浆岩
县境内构造运动频繁,为岩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较多的岩浆岩。在全县范围内,出露岩浆岩约85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26.9%。主要是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浆岩,分为三个侵入期。
(一)早侏罗世(燕山第一期)侵入岩
该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复式岩体,计有大东山、贵东、诸广山三个岩体。以巨大的岩基状产出,县境南部,仅出露大东山岩体的东段,贵东岩体的西段,横贯全区。诸广山岩体仅见于县境的北东角。本期岩体主要为粗粒至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向边缘相过渡为中粗粒或中粒斑状至细粒(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此外,在县境南部分布有中洞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上坑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两个小岩体。
(二)晚侏罗世(燕山第三期)侵入岩
本期侵入岩体较多。由细、中、粗粒(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部分为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并有补充期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及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侵入于大东山岩体中的有连麻嶂、武洞、亚婆髻、长根顶、鸡公就谷罗、马头山、高山等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体,侵入于贵东岩体中的有头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诸广山岩体中的有杨梅洞中粒或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岩体。此外,有马岭、灵溪、乌石、一六、中洞、上坑、大宝山、仙人嶂等处。多以中型或小型岩株产出。
该期岩浆岩是本区内生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母岩和围岩。在其外接触带,常形成矽卡岩型钨、锡、铜、铅锌矿床,脉状充填铅锌矿和砷矿床;岩体内部或内外接触带附近产有云英岩型钨、锡、重稀土和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钨、铋、钼矿床。如一六、枫湾、凤田等矿床(点)。
(三)早白垩世(燕山四期)侵入岩
本期侵入岩规模较小,仅见于一六,侵入于一六岩体及其外带围岩中,呈岩脉群产出,以白云母花岗岩为主,并伴有花岗伟晶岩。富含铌钽矿物,为一小型铌钽矿床。
四、地质演变
按照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历史的特征,本区可分为四个构造运动旋回。
(一)加里东构造运动旋回
前泥盆纪,本区处于地槽状态,沉积了巨厚的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加里东运动结果,使全区隆起成山。受构造作用,造成岩层轻度区域变质。
(二)印支构造运动旋回
加里东运动后,有一个漫长的侵蚀时期,在隆起区以外,整个湘南粤北部分低洼地区形成内陆盆地。进入晚古生代以后,开始了以海浸为特色的陆、滨海——浅海相碎屑沉积。泥盆系不整合于古生界地层之上,由下部(桂头组)碎屑岩,中上部(棋梓桥、天子岭组)碳酸盐岩,顶部(帽子峰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石炭系至下二叠统,除其中测水组外主要由碳酸盐岩地层组成;上二叠统则以含煤碎屑岩层为主;下三叠统在区内仅局部出露;中三叠统则全部缺失。说明这一时期内,至少有三次地壳升降和海浸,形成了三个相应的沉积旋回,属于以地台型沉积为主的海西——印支构造层。
中生代早期,遍及全省的印支构造运动使本区作为基底的下古生界地层进一步褶皱并发生断裂,使作为盖层的上古生界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和断裂。并使本区遭到了巨大的沧桑变化,从过去漫长的海洋状态,上升为陆地及山岳。
(三)燕山构造运动旋回
强烈的印支褶皱运动后,全区又复隆起,到早侏罗世之前,地形逐渐被削,期间海浸海退不时发生,晚三叠——晚侏罗世沉积了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早侏罗世末燕山运动发生,全区普遍上升。
中侏罗世承袭了前期凹陷进行沉积,此时地壳重新复活,时有火山喷发。到早侏罗世以后,造山运动趋于强烈,大量的酸性岩浆不断侵入,形成了大东山、贵东、诸广山等岩基,同时伴生有很多的岩体和岩株。本期岩浆侵入活动,携带有大量的金属成矿元素,形成了区内钨、锡、铋、钼、铌、钽、铜、铅锌、锑等内生多金属矿产。
(四)喜山构造运动旋回
强烈的燕山运动后,全区普遍隆起,进入了长期的侵蚀阶段。
晚白垩世至第三纪初,气候炎热干燥,在广泛分布的山间盆地中,沉积了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
早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发生,红色盆地形成了平缓的褶皱,并有大规模的断裂伴生。
第四纪时期,本区处于侵蚀阶段,仅在平缓的河谷两侧才有小规模的堆积,同时第四纪频繁的升降运动颇为显著,致使湘南水系流入武江,而以韶关为中心的下降盆地形成了数级阶地。
地貌
一、地貌类型
县境内地势较低,主要为中低山丘陵、盆地和沉积平原。地貌上可划分如下4种类型:
(一)构造剥蚀类型——中低山丘陵地形
该类地貌出现在南部,东部及韶关市周围一带。主要为复背斜、向斜、穹窿构造及凹陷盆地,由花岗岩、砂页岩及红色砾岩组成。中低山外形较平缓,山顶浑圆,山坡平滑,部分山脊狭长,坡度15°~30°;丘陵山顶,圆形排列零乱,山坡下陡上缓,以凹为主,河曲发育,局部见陡岸或略呈“V”形谷,海拔70米~800米,相对高程200米~500米。
(二)溶蚀构造类型——岩溶盆地
该类地貌分布在龙归、马坝、大塘、枫湾一带。多为断陷盆地,由石灰岩及砂页岩组成。盆地内第四系发育,石灰岩岩溶化强,低洼处有岩溶泉群出露。
在枫湾一带,以溶蚀为主,峰丛簇立,中间有谷地或串珠状洼地,相对高程400米~900米,洼地内有季节性河流通过。局部地段见孤峰坡地、暗河、峰丛、溶洞、石钟乳、石笋、石幔、石牙等较发育。
(三)侵蚀堆积类型——山间河谷平原
该类地貌分布在沿武江、浈江、南水及北江等河谷地段。呈条带状,由第四系洪积层粘土,砂砾石等组成。构成一——四级堆积阶地,地形平坦,微向河谷倾斜。
(四)溶蚀侵蚀类型——丹霞地貌
该类地貌出现于县境东北部韶石、五马归槽一带。由第三系、白垩系红色灰质砂岩、钙质砂砾岩及灰质砾岩组成。沿北东方向带状分布,呈宝塔状、磨菇状奇峰林立,地面河流较少,多为槽形谷地。
二、山脉
曲江县境内地形呈四周高、中间低状态,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东部和西南部为海拔800米和1000米左右的中山所环抱;北部为海拔300米~500米的丘陵所围;中部则丘陵、盆地交错,丘陵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谷底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80米~100米之间。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逐级上升。山地(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总面积385.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0.6%(其中中山、低山204.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2.8%、占山地面积53%;丘陵142.5万亩,各占29.8%和37%;岗地28.9万亩,各占6%和7.5%;石山9.6万亩,各占2%和2.5%),平坝92.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4%。
山脉走向主要有二:一为以东北部黄坑乡的石壁坑(海拔870米),经灵溪乡的罗矿山(海拔1059米),到沙溪镇的仙人嶂(海拔1097米)、七星墩(海拔1300米)、笔架山(海拔914米)构成山簇形的山脉走向;二为由西南部樟市镇的梅花顶(海拔1384米),罗坑乡大把尾的船底顶(海拔1587米)、三磨岌(海拔1296米)延至西部江湾连麻嶂的枫岭头(1110米)一带。境内最高峰为罗坑乡的船底顶(海拔1587米),最低点为樟市镇群星管理区的牛寮坝(海拔36米)。本县地形特点可划分3种地势带:
1、东部和西南部山地群由中、低山地组成,山地高程均在海拔500米以上。主要分布于沙溪、灵溪、小坑、江湾、罗坑等乡镇大部以及黄坑、枫湾、樟市等乡镇小部。面积194.6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0.73%。
2、中部和北部丘陵带由周高中低的起伏丘陵组成,延绵丘陵与山坑、垌田相互交错分布,海拔在100米~500米之间。面积244.5万亩,占土地面积51.17%。主要分布于犁市、大塘、马坝、重阳、梅村、白沙、白土、大桥、周田等乡镇大部及黄坑、枫湾、樟市等乡镇小部。
3、沿河台地平原海拔100米以下,地面平坦开阔土质肥沃,河流、渠道纵横交错,由樟市群星牛寮坝最低点海拔36米向东、西、北三面逐级伸延上升至100米。面积3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1%。主要分布于北江、武江、浈江沿江两岸的犁市、周田、大桥、龙归、白土、白沙、樟市、马坝、重阳等乡镇部份地区。
建制改革
一、隶属变更
建县之前,曲江地域春秋时期为百越属地,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秦朝为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市)属地;赵佗立南越国后,又为南越国属地。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曲江县,隶属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市)管辖。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亦称州,时为监察区),桂阳郡曲江县受荆州刺史部监察。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桂阳郡改称南平郡,东汉初复称桂阳郡。东汉后期在桂阳郡南部地区设始兴都尉,以加强对曲江县的管辖。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在桂阳郡南部分设始兴郡(郡治设于曲江县城),曲江县隶属荆州始兴郡管辖(时荆州演变为行政区)。
西晋武帝太康(280—289)中期,改隶广州始兴郡管辖;怀帝永嘉元年(307)分荆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曲江县改隶湘州始兴郡管辖。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废湘州,曲江县复归荆州始兴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又改隶广州始兴郡,三十年(453)复归湘州始兴郡。宋明帝泰豫元年(472)改始兴郡称广兴郡。南齐(479—502)复为湘州始兴郡。梁承圣(552—555)中置东衡州,曲江县隶东衡州始兴郡管辖。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县)。陈天嘉元年(560)复置东衡州,曲江县仍以隶始兴郡属之。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全国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制,废始兴郡,曲江县隶属东衡州管辖。开皇九年(589)改隶广州,后广州改称番州,曲江县仍属之。隋炀帝大业(605—618)年间,将州改为郡,曲江县改隶南海郡管辖。
唐初改郡为州,曲江县隶属广州管辖。唐武德四年(621)置番州,曲江县隶番州,未久番州改称东衡州。贞观元年(627)改东衡州称韶州,又置岭南道,曲江县隶属韶州管辖,受岭南道监察。唐天宝元年(742)改韶州称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始兴郡为韶州。天宝(742—756)间,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曲江县隶岭南道韶州管辖。咸通三年(862)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曲江县隶属岭南东道韶州管辖。五代十国时期,先属后梁,后属南汉,仍以韶州辖曲江县。
宋初仍以岭南东道韶州辖曲江县。未久废道留州,曲江县隶属韶州。至道三年(997年),又于州上置路(半行政半监察性质),曲江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管辖。
元朝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下设道(省派出机构)、路、县三级。至元十五年(1278)岭南平定后,曲江县隶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此间又在韶州路置录事司以管理城厢居民;一说至元二十三年置,又称新民官司)。至顺元年(1330)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管辖。
明洪武元年(1368)改韶州路为韶州府(同年罢新民官司)。洪武二年升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洪武八年又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广东布政司,习惯上称广东省),曲江县均以韶州府附郭县隶属之。
清初仍称广东布政司,未久定称广东省,省下设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曲江县隶属广东省南韶连道韶州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曲江县直隶广东省。民国3年复设道,曲江县隶广东省南韶连道(未久改称岭南道)。民国9年复废道,未久设北区善后督办,性质与道同。此后屡设屡废,民国14年设北江行政区,民国15年又废行政区。民国17年设北江善后委员会,民国21年改为北江绥靖区,曲江县均属之。民国25年改设第二行政督察区,性质与善后委、行政区、绥靖区同,均为省派出机构,曲江县仍属之。民国29年改称北江行政区,民国30年复称第二行政督察区,曲江县仍属之。民国36年再次调整全省政区,曲江县隶属第三专署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曲江县城;10月10日宣告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广东省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领导(谨按:曲江县人民政府成立日期尚有10月14日一说,不确。应以1949年10月9日曲江县人民政府布告为准。详见附录编)。1950年1月,撤销北江临委改设北江专区,专署(亦称行署,为省的派出机关)驻曲江县城(韶关),辖曲江等16县。1952年9月撤销北江专区,改设粤北行政区,辖曲江等19县1市。1956年3月撤销行政区,改设韶关专区,辖曲江等17县(含2民族自治县)1市。1959年1月,曲江县、仁化县和乳源县一部并入韶关市(时称三县一市合并),撤销曲江县建制;1961年3月恢复曲江县建制,仍隶韶关专区。1970年韶关专区改称韶关地区,辖曲江等15县(含3个民族自治县)1市。1977年1月,韶关市改由省府直辖,曲江县划归韶关市领导。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原韶关地区大部与韶关市合并成立韶关市,曲江等12县(含3个自治县)属之。
二、境域变更
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分曲江县东境及南野县地置始兴县[一说晋太康二年(281)析曲江立始兴县]。
南北朝南齐(479—557)时,分曲江县北境置仁化县。梁(502—557)时废仁化县,辖地复归曲江县。唐垂拱四年(688)又划出仁化、光宅、清化、潼阳4乡复置仁化县。
梁天监七年(508),分曲江县西北境置梁化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化县改称乐昌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浈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
唐武德四年(621),分曲江县地置临泷、良化2县;贞观八年(634)废2县,其地复归曲江县。
北宋宣和三年(1121),划出曲江县之廉平、福建2乡及翁源县太平乡置建福县;南宋初年废建福县,辖地各归原县。
南宋乾道二年(1166)分曲江县西境崇信乡、乐昌县南境依化乡置乳源县(一说乾道三年置乳源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并翁源县于曲江县。大德五年(1301)复置翁源县。元延六年(1319),复并翁源县于曲江县。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翁源县(上半年称岑水县)。此后至民国,未见变更之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49年11月25日成立韶关市,县城城关区划归韶关市管辖。1952年3月,曲江县、乳源县合并成立曲江乳源县(简称曲乳县)。1953年5月,撤销曲乳县,各自恢复原建制。
1957年7月,韶边瑶族自治县成立,曲江县将犁市区、重阳区及樟市区的7个汉族小乡(桂头、棉围、阳陂、中心、团结、大坝、酒岭)、1个汉族自然村(列村)、5个瑶族小乡(上瑶、下瑶、初溪、竹梅、营坑)划归韶边县管辖。1958年10月,撤销韶边瑶族自治县,上瑶、下瑶回归曲江县。
1959年1月,曲江、乳源、仁化三县与韶关市合并为韶关市,撤销曲江县建制,原曲江县6个公社划归韶关市;并将原曲江县犁市公社的、下坑及龙归公社的白芒、坝厂划给韶关市。1961年3月,恢复曲江县建制,并将原乳源县的乳源公社、古母水公社划归曲江县管辖。1963年10月,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乳源、古母水两公社回归乳源县,曲江县江湾公社红山、白石、梁屋三个大队划归乳源县。
1965年8月,乳源县侯公渡公社的红山、白石、梁屋3个大队划归曲江县。
1965年,曲江县龙归公社的阳山、沐溪2个大队划归韶关市。
1973年12月,曲江县重阳公社的一六、罗屋、乐群、东七、东粉5个大队划归乳源县管辖。
1975年6月,曲江县大塘公社的石山、陈江大队,长坝公社的黄浪、湾头大队,犁市公社的腊石大队,龙归公社的甘棠大队划归韶关市管辖。
三、县名变更
建县之初称曲江县(《汉书·地理志》),后人释以境内“江流回曲,因以为名”(唐《元和郡县志》)。王莽新朝时(公元9—23年)一度改称“除虏县”(《汉书·地理志》)。东汉末期曾因境内有曲红山(即今韶石山)而一度改称“曲红县”(据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所立《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勋碑》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说古字江红通用,“曲红县”当读作“曲江县”)。1952年3月,曲江县与乳源县合并成立曲江乳源县(习惯上简称曲乳县);1953年5月,撤销曲乳县,恢复曲江县县名。
面积位置
曲江县地处粤北中部、北江上游。县境经历过多次变更后,1987年测定曲江县地处东经113°06′30″~113°59′57″和北纬24°27′18″~25°08′12″之间。全境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68公里。东邻南雄、始兴,南接翁源、英德,西连乳源,北毗乐昌、仁化。韶关市区位于县境中心。县城马坝镇至相邻县、市治所的公路里程为:距南雄县城雄州镇118公里,距始兴县城太平镇80公里,距翁源县城龙仙镇120公里,距英德县城英城镇90公里,距乳源县城乳城镇53公里,距乐昌县城乐城镇67公里,距仁化县城仁化镇71公里,距韶关市区15公里。马坝镇距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公路里程283公里、铁路里程207公里、水路里程317公里(白土—广州)。
全县土地总面积3185平方公里,折合4777500市亩。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岗地和峰林石山)385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06%;河川平坝92.6万亩,占19.4%(其中水面面积22.5万亩,占4.7%;农业生产用地45.6万亩占9.6%;非生产用地24.5万亩、占5.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行政区划
一、民国以前
民国以前,曲江县行政区划历代相沿,基本推行乡里制度,乡、里之下又设保、甲,因史料欠缺,无法将保甲系统记述之。据清代3部县志记载:元代于县城设4厢,乡村设14乡51里。明代于县城内设4坊,城郊设3厢,乡村设33都,合称40里。清代由康熙至光绪,均沿袭明代旧制,今据光绪《曲江县志》抄录于下:
4坊:文教坊、化成坊、九成坊、皇华坊。
3厢:外厢、中厢、下厢。
33都:长桂一都、长桂二都、长桂三都、绵普一都、绵普二都、绵普三都、墨石一都、墨石二都、大林都、布恩上都、布恩下都、平夏一都、平夏二都、上车都、泷夏都、洪义都、亲贤一都、亲贤二都、氵算溪都、张村都、龙塘都、玉田都、凤冲都、凤田都、太平都、莅俗都、贤相一都、贤相二都、仁务都、甘竹都、韶社都、上礼都、下礼都。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体制变更频繁,史料欠缺,难以系统记述。概言之,其时基本为区、乡制度,区为县的派出机构,乡(镇)为区的派出机构,办公机关各称区公所、乡公所。乡(镇)之下,时有里、保、甲之设置与废除。民国17年(1928),全县设16区:
一区治所在县城,辖城厢以内。
二区治所在附城,辖附城东河坝、西河坝、沙井、黄竹水、湾头、府管、莲花岭、乐村坪、东白芒、西白芒、车头、若合坝、芙蓉山背等乡(镇)。
三区治所在犁市,辖犁市、安正、行平、和安、联保、永安、联安等乡。
四区治所在桂头,辖桂头、桂山、大岔洞、梅塘、仁和、阳春、大坝等乡。
五区治所在重阳,辖重阳、一六等乡。
六区治所在龙归,辖龙归、凤田、江湾等乡。
七区治所在白土,辖白土、由矢田、四乡、白沙、龙皇洞、界滩等乡。
八区治所在樟市,辖樟市、罗坑、太和墩等乡。
九区治所在乌石,辖乌石、杨梅、鹅鼻、氵蒙氵里、大坑口、石角等乡。
十区治所在沙溪,辖沙溪、木坪、内洞、八甲、凡洞、外洞等乡。
十一区治所在马坝,辖马坝、安山、石堡、小坑、南华、氵算溪、汤村、山子背、演山、小江、陶马墩等乡。
十二区治所在大塘,辖大塘等乡。
十三区治所在枫湾,辖枫湾、五社、小坑、火山等乡。
十四区治所在周田,辖周田、平甫、上道、大桥、古洋、柳周陂、较坑等乡。
十五区治所在新庄水,辖新庄水、鸡笼、灵溪等乡。
十六区治所在黄坑,辖黄坑、苦竹、租浆等乡。
民国18年(1929)于乡(镇)之下设保、甲。民国21年实行地方自治,废除保、甲。民国22年又恢复保、甲,时保、甲规模未作统一规定。民国26年,规定10户为1甲,10甲为1保,每乡(镇)设10保,特殊地区最多不得多于15保,最少不得少于6保。民国30年,全县设6区2镇23乡265保3214甲。民国35年,全县设6区2镇22乡241保3383甲。民国36年,全县为6区2镇21乡238保3180甲。未久又作调整,全县行政区划为6区2镇21乡237保3180甲:
一区辖马坝、乌石、沙溪3乡;二区辖龙归、白土、白沙、樟市、罗坑5乡;三区辖大田、丽水、新溪、协安4乡;四区辖大塘、枫湾、火山3乡;五区辖犁市、仁和、安和、一六4乡;城关区辖东厢、西厢2乡和太平、武城2镇。
三、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后,即行废除保甲制,行政区划行使区、乡制度,但均由派出机构转为基层政权机构(区政府、乡政府),全县设6区、62乡。
1949年11月25日,城关区升格为韶关市,不属曲江县管辖。
1950年2月,从一区划出樟市、流坑、太和、南约、白沙、界滩、罗坑7个乡成立第六区;3月,韶关市降格为韶关镇,回归曲江县。
1951年5月,从第五区划出重阳、一六、东粉、上阳陂、黄陂坝、桂头6乡成立第七区。此间,各区普遍将乡划小,建立村级人民政府,全县共有7个区政府和102个村政府。
1951年6月,再升韶关镇为韶关市,从此不再属曲江县管辖。
1952年3月,曲江、乳源二县合并成立曲乳县,原曲江县7个区建制不变,原乳源县的一区(侯公渡)、二区(芦村坪)划归曲乳县改称第八、第九区。1952年12月,村政府又统一改称乡政府。1953年5月,撤销曲乳县建制,各自恢复曲江县、乳源县建制,曲江县仍辖合并前的7个区。
1954年1月,7个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转为县的派出机构。区下设乡,仍称乡政府。全县时有7个区120个乡,时称大区小乡制。
1955年6月,各区取消数字排列,改以区公所驻地地名为区名,即一区称马坝区、二区称龙归区、三区称周田区、四区称大塘区、五区称犁市区、六区称樟市区、七区称重阳区,此间全县有7区102乡9街(墟)。
1957年2月,又将7个大区划分为14个小区,即马坝区分为马坝、沙溪、大坑口3区,龙归区分为龙归、白土2区;周田区分为周田、大桥、黄坑3区,大塘区分为大塘、枫湾2区,犁市区分为犁市、大村2区,樟市区和重阳区保持不变。时称小区大乡制。
1957年12月,撤销区建制,原14个区改称乡,原42个乡合并到14个新乡中,时称撤区并乡。此间由14个乡管理27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3月,龙归乡分为龙归、凤田、水上3乡,全县时有16乡;同年5月,沙溪乡并于坑口乡,白土、凤田2乡并于龙归乡,黄坑乡并于周田乡,枫湾乡并于大塘乡,大村乡并于犁市乡,全县由16乡减为10乡。
1958年10月,撤销乡建制,实行政权组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联为一体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共成立6个人民公社。即马坝乡、坑口乡合并为马坝公社,龙归乡、水上乡合并为龙归公社,周田乡、大桥乡合并为周田公社,重阳乡、犁市乡合并为韶北公社,樟市乡和大塘乡直接转为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曲江、乳源、仁化3县和韶关市合并成立韶关市(时称三县一市合并),撤销曲江县建制,原曲江县6个公社划归韶关市管辖;3月,马坝公社分为马坝、乌石2公社;7月,撤销韶北公社,分设犁市、重阳2公社。
1961年3月,恢复曲江县建制,并将原乳源县辖地划给曲江县,此间,曲江县共辖马坝、龙归、周田、大塘、犁市、樟市、重阳、乌石和乳源、古母水10个公社;6月,从乌石公社分出沙溪公社,从龙归公社分出白土、江湾2公社,从周田公社分出黄坑、长坝2公社,从大塘公社分出枫湾公社,从犁市公社分出仙人庙公社,原乳源县境新增洛阳、龙南2公社;年底,全县共辖19个公社,其中原曲江辖地共15个公社248个大队。
1962年6月,乳源公社分为附城、侯公渡2公社(撤销乳源公社),全县时有20个公社。1963年7月,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附城、侯公渡、龙南、古母水、洛阳5公社划归乳源瑶族自治县管辖。
1964年6月,从乌石公社分出大坑口镇、从犁市公社分出花坪镇。1966年8月,仙人庙公社易名梅村公社;9月,龙归公社易名红卫公社,花坪镇易名红工镇。1967年4月,从樟市公社分出消雪岭公社,从红工镇分出花坪公社。1969年7月撤销花坪公社;9月撤销消雪岭公社。
1970年10月,从马坝公社分出马坝镇。1973年6月,红卫公社复名龙归公社。
1974年4月,从樟市公社分出罗坑公社;6月从大塘公社分出小坑林木场(公社级),此间全县共有16个公社,3个镇、1个林木场。1975年12月,小坑林木场增挂公社牌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77年11月,从白土公社分出白沙公社、从龙归公社分出凤田公社、从周田公社分出灵溪公社、从大塘公社分出火山公社。此间,全县共有21个公社、3个镇、228个大队、2044个生产队。
1981年1月,长坝公社易名大桥公社;红工镇复名为花坪镇。
1983年11月,实行撤公社建区、乡的体制改革,将21个公社改称区公所,3个镇建制不变,全县共设21区3镇138乡、5个乡级镇和7个乡级管理区。
1986年12月再次实行撤区建乡(镇)的行政体制改革。凡有3000以上非农业人口的区改设镇,不满3000非农业人口的区改设乡,实行以乡镇领导村的体制。全县撤销原21个区公所,设15镇8乡(马坝区合并于马坝镇)原来的乡和乡级管理区改称村民委员会。村委会之下设村民小组。除乌石镇大坑口村委会、石角村委会划归大坑口镇以外,其余各镇、乡辖区未作变动。全县共有15个镇、8个乡、170个村委会、28个居民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