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需要科学
孩子开始经历青春期的父母大约都和我一样的恐慌和焦虑吧。
上周五晚上,我迷迷糊糊在床上睡着了,醒来看见14岁的儿子叼着一根烟坐在沙发上,吓得我上去就把烟夺过来,一看没点着,又狗似的闻了又闻,似乎也没有烟味,长舒一口气,儿子大笑,“我就是想试一下烟的味道。”我害怕了,通过交谈,原来是周围孩子有吸烟的,还有那种电子烟,10分钟的课间有8分钟都会躲在厕所里抽烟。
雪后的第二天,路面虽然没有多少积雪了,但是有一些小坑洼结了冰,因为面积小很容易被忽视,从学校的那个大斜坡骑自行车下去之前,我提醒他慢骑,因为那些小冰块,可我还没说完,他疾驰而下,人仰马翻,身上多处瘀伤。想埋怨于事无补,那些简单道理的阐述他已经听不进去,我很无奈。
我在想,儿子一向胆小,做事谨慎小心,怎会突然变成了这个样子?难道这就是青春期?
想起前段时间初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有很多孩子在考完试出来的时候染着红毛绿毛站在最显眼的地方,顺手叼起一根烟,潇洒的吞吐烟雾,任行人侧目。想起马克吐温也说“我14岁大的时候,觉得父亲一无所知,他在我身边我简直难以忍受,但当我21岁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在这7年里竟然学会了那么多。”青春期,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到底怎样想的?到底怎样应对?读了《青春期的烦脑》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这是用科学来说话的一本书,里面用人脑构成及科学实验来了解青少年的脑部发育成长,给家长以合理的建议。让家长明白,青少年不是什么外星物种,他们只是没有被充分了解,他们与儿童和成人的差异是由一些重要的心理和神经学原因造成的。
大脑最先完善的是大脑后部区域之间的连接,建立连接最慢的是额叶,额叶的作用是产生顿悟、做出判断、进行抽象思维和规划未来,它占脑容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青少年,而实际上,他们头脑的成熟度只有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很关键,它有助于我们理解青少年奇怪的行为特征:情绪不稳定、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和成人沟通,还喜欢找刺激。
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有时候歇斯底里,我们认为是任性,是宠溺的后果,大人往往会采取极端措施,而实际与不成熟的杏仁核有一定关系,一个不太成熟的杏仁核加上连接松散的额叶,青少年闯祸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也许有时候事情发生了之后,想想都后怕,如何避免这种弊端呢?需要家长重复,在不同的场合、合适的时间不厌其烦的重复,旁敲侧击的重复,必须把真实的故事以及真实故事的后果塞进他们的脑瓜里,即便他们抱怨,厌烦,你也必须让他明白:悲剧随时可能发生,很多情况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甚至不幸。因为额叶执行功能有前瞻记忆能力,能让人记住在未来某个时刻做某事。而十到十四岁的少年,就像这种能力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育脱节了一样,需要我们不断提醒。
我想每个家长在孩子早睡早起问题上都很头疼,晚上孩子倍儿精神,早晨闹钟声、吵嚷声、新闻声,声声都不入耳,哄拖拉拽,样样不为所动,阅读后发现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因为青少年大脑内褪黑素比成人晚两个小时,因此,他们喜欢晚睡,但褪黑素在青少年体内驻留的时间又比成人长,所以早上起不来,成人起来体内褪黑素就没有了,而孩子往往被叫起来了依然昏昏沉沉。
知道了这些,没有几个家长再去责怪孩子,现在的上学时间可能不太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那就提醒家长督促孩子注意午休,中午必须睡一会,青少年的睡眠很关键,睡眠时间是巩固知识的黄金时间。
这本书还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告知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如何避免,网络成瘾问题、性别差异现象等等,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祸端,没有毫无理由的障碍,我们家长自己懂这些科学道理以外,也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实例说给孩子听,青春期教育需要科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身作则,我不相信一个抽烟的父亲和一个儿子深入探讨抽烟的问题会更有说服力,我也不相信一个没有规划、没有自制的母亲和儿子谈未来会不起争执。
如果人生是一出戏,那么青春期这一幕必定少不了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的剧情,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前方的路,我和你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