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在《边城》结尾写下了这样令读者余味无穷的一段话,文雅而不落得俗套。那个在茶峒夜色中独自守望爱人归来的翠翠、独自逆流而上奔赴桃源的傩送、每夜以泪洗面的船总家人,各种形象立刻浮现在读者脑海中。
这本书中初写傩送,说他“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不仅为翠翠对二老的爱意作了铺垫,也写明了傩送这个人重感情。他在大老表明对翠翠的爱意前,没告诉身边人只是默默地爱着翠翠两年,而后来因为翠翠爷爷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兄弟,而开始憎恨翠翠爷爷和翠翠。
他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并没有因为兄弟的关系放弃自己所爱,而是提出唱山歌的比赛来表达对翠翠的爱意,而二老唱歌比大老好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当中也体现了二老争取爱情的小心思。但这个在情局中巧设小心思的弟弟,也会为了哥哥天宝的死而无法释怀独自不顾一切阻挠、撇下过往去往哥哥葬身的桃源。
不论是对于哥哥还是翠翠,傩送皆呈现了爱与恨的一面。傩送也算得上是有情有义但也敢爱敢恨的一个角色了。爱,是维持真挚感情的纽带。恨,是感情破碎的瞬间。而爱和恨,本就在一念之间。爱恨交织,则是世界上最捉摸不透的情感。最唯美的爱情也会昙花一现,凋零消散;但最强烈的仇恨却会像熊熊烈火般,永不停息。
傩送其实跟项羽有点像,项羽人都是敢爱敢恨,但没有承受压力的男子汉气概。霸王别姬是凄惨的,却是霸王一手所造成的后果,没有保护好自己的人民,也没保护好他的虞姬。当时有人劝项羽逃往江东,如果他当时过江东,或许仍然可以重来和刘邦匹敌,毕竟那个时候江东还有很多人,很多粮食钱财,人们都支持项羽。人心都依附着他,但是项羽自己不珍惜。而傩送的离去只考虑了自己的情绪,没考虑到自己的举动更是牵动着他身边人的命运,他是翠翠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船总家的最后一个儿子,他毅然决然地走了,换来的是两个家庭的悲痛。
沈从文也在本书中写道:“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我觉得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在异乡漂泊的游子,️还适用于每个人,每个人一生奔波,最终都有属于各自的归宿。当翠翠看见第二颗流星划破天际的时候,也许就暗示了二老生命的陨落。这是宿命,像爷爷对翠翠说的那样:“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人活一世到头来就是一场缥缈,直到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枉度一生。其实,能辩善恶,明是非,常有情,食五味,有过情仇爱恨,品过人间百味,足矣。
故事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嘎然而止,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沈从文其实曾打算续写《边城》结局,但其实没有结局的故事才最令人难忘。
是未完待续,当局者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