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家的孩子3岁了,是个女孩。平时上班忙,很少陪她玩儿。最近放暑假了,有大把的时间和她在一起。几天下来,发现平时乖乖巧巧的“苏菲亚小公主”也有变身“混世小魔王”的时候:爱看电视、挑食、生气时爱打人、和她讲道理时爱顶嘴……各种问题,让你有时手足无措,完全搞不懂这个小家伙。虽然从事教育行业,但也很困惑该怎么教育孩子。
最近读了韩国作家卢庆实编写的《妈妈,谢谢你懂我》才有了一点启发。
《妈妈,谢谢你懂我》以一个韩国四年级小男生贤浩为主角,以孩子的角度讲述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25个故事,有的发生在家庭中,有的发生在学校里,有的是交友问题,有的是早恋问题。25个故事,25个问题,涉及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都是孩子上小学之后可能遇到的各种烦恼和问题。
这本书不是单纯地叙述故事,而是在每个故事的结尾设置“心灵词典”,由权威的儿童心理学家们从儿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告诉孩子和父母,故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是什么,对它有怎样的认识。
除了“心灵词典”外,还设置了“心灵手册”,以家庭小作业的形式,引导孩子去思考,该如何对待心理现象,如何化解心结并从中获益、健康成长。
除了以上3点外,整本书字体较大,不管大人和孩子读起来都不费眼。还配有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的插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每个故事,特别吸引孩子和大人的眼球。
之前看过一篇育儿亲子文章,里面说:对付小朋友就是第一蹲下去、第二抱起来、第三说他话。说他话,就是用他的语言,不是大人的认知,而是孩子的认知。所以面对孩子时,不要以大人的姿态和语言,而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以孩子的角度和语言去和他沟通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说,对对对,我就是这么想的;大人也才会明白,哦哦哦,原来孩子是这么想的。
我刚开始做老师,到现在教龄只有4个月,初到学校就接到了教初三毕业班的安排。这个任务让我头大,初三的孩子,正是叛逆的时候,但是初三下半年又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怎么才能把他们震住让他们乖乖听话学习呢?
第一节课做完自我介绍,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各种答案,温柔的、不爱训人的、有耐心的、能理解他们的。最后我给他们做了总结,希望在课堂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是姐姐,他们连连点头。我允许他们课下叫我姐姐,就这样,我和学生之间有了一个非正式的朋友之约。
6月送走了我的第一批毕业班,7月才知道最终成果。在中考成绩出来的前一天,晚上十点,一个叫大凡凡的小女生在微信上和我说话,她要等到12点出成绩,现在很紧张,所以和我聊会儿天。极力安抚,她终于平静了。
聊到填报志愿,问她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她最想从事医生、警察和老师,因为医生可以救人、警察可以抓坏人、老师可以教书育人。每份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但是都要做好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她自己想的,一个初三学生的真实想法。
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会有这些想法,一直以为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想法。其实他们也会思考,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就像贤浩的姐姐有考第一的压力,他们也有升学的压力,怕考不上好学校,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也会在乎亲情,在面对生病的亲人时,宁愿不去补习班,即使在家里帮不上忙,也要陪亲人最后一程。
孩子是孩子,但首先是人,也会有各种烦恼。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有烦恼了,不愿意和大人和老师说心里话,反而愿意和同伴和朋友掏心掏肺。是因为同伴朋友能理解他们,能产生同感,能和他们共情,能懂他们。而大人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想法,觉得他们幼稚不成熟,他们的想法问题都是孩子气。如果孩子一直追问,大人会烦,甚至会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甚至不敢与大人交流了。
孩子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我们也是从孩子慢慢长大的,但是长着长着我们就成了大人的模样,似乎就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也有烦恼也希望大人能够懂我们。
你要先是孩子,然后你才能懂孩子。
不要再以大人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孩子了,蹲下去,以朋友同伴的身份和他们平等对话,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大吼大叫大声训斥,聆听他们的话语,接纳他们的感受,尊重理解他们的想法,你才能打开一扇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大凡凡和我说,和你说话没有代沟,你能理解我们,和大人老师不愿意说的话都能和你说,你既像老师又像邻家大姐姐。
原来不管是学生还是孩子,你都不需要震住他们,要想懂他们,先成为他们就可以了。
PS:读完这本书之后一直放在包里,去图书馆偶然听到一个讲座,讲的是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虽然只听了个尾巴,还是很有收获。最后得到了她的签名,就签在了这本书上,真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