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仲尼一句箴言短小精悍而振聋发聩,成为后世多少大智者、大勇者、大成者的座右铭。
忍者,是功败垂成却能重整旗鼓、养精蓄锐的智者,是身陷囹圄仍能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的勇者,是大局当前能胸怀丘壑、含屈就辱的仁者。
在小处知进退、懂隐忍,方能顾大局、成大器,此所谓忍者大成。
“敢在时光里自焚,必在永恒中结晶。”自我隐忍是通向阳关道的独木桥。韩信忍得胯下之辱,终成兵家传奇,成为刘邦麾下三英杰之一。将个人价值隐忍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使司马迁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终成名垂青史的太史公。《孟子》有言:“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正如张晓风写道:“柔韧的东西远比坚硬的东西更强,更适于生存。”于个人而言,忍有如未开刃的宝剑,虽钝,却能在动心忍性的长久磨砺中闪耀出绝世锋芒。
以忍者姿态修身养性,砥砺意志,厚积薄发,从而达孔子心中“其恕乎”的圣人之道,实现个人心胸抱负,明德明志,大成大器。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儒门大道在于不为,在于忍。蜀相诸葛亮三顾茅庐而不出,出世而观世,选定贤君方入世,捧一颗“两朝开济老臣心”,为大蜀昔日盛势立下汗马功劳。他忍得粗衣鄙食,忍得功未成名不就,淡泊以明志,靶准目标,顾全大局,终成一代军师。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别之后三十年不见父母弟兄一面,父亲临终时都不知儿子去了哪里。年逾九旬的老母亲终于等到儿子归来,去时一头黑发,归来两鬓斑白。他忍得青丝变白发,忍得亲人两相隔,完美诠释了西北工业大学雕塑“为国铸剑,隐姓埋名”之大义,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大志,赤子热忱愈忍愈浓。
于国家和民族,“忍”乃盛世法宝。唯有识大体,顾大局,置波浪于汪洋,寓小志于大志,不为个人私心名利所羁绊,才有机会“明明德于天下”,于“不为”中成就忍者大业。
然而,忍者不是卑躬屈膝的懦夫,忍者守得住底线,保得全尊严,不卑不亢,忍之有度而非忍其不可忍。面对个人与家国的尊严荣辱,人人心中需有一把尺,去衡量忍与不忍之界线,以达小我与大我间真正的忍者境界。
忍者大成,须有意志、有智慧;忍者大成,须有明镜、有标尺。我们唯有从先贤的箴言警事中汲取智慧,于艰苦磨砺中自我蜕变,在大局大义中守住底线,方能成就真正的忍者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