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衙
一个有趣的调查
最近我对一些职场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一个规律。我采集了在职场中属于成功人士的群体样本,发现300多个企业高管中,有280多个人的父母都是十分优秀的。
有一个理论,是父母十分失败的人,孩子也不大可能获得成功。这个样本也表明了,大部分那些成功的人,其父母也不是等闲之辈。
比如马云,比如马化腾,比如比尔盖茨,比如巴菲特。这些人的父母都不是普通人。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能借助父母的关系,可以节省很多年的时间,少走很多弯路。其实并不是。
一个人能否成功,和父母有关,但并不都是靠父母。有关和靠,是两种概念。
父母不同,愿景不同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她每个月都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她并不是出去玩儿,而是去找项目。她很努力,满世界去找项目。
有一次我过她,为什么你作为一个富二代,有着花不完的钱,还要去自己辛辛苦苦赚钱呢?这是为什么?
她说,她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为了愿景。她希望把世界变成她心目中的那个样子,所以才如此努力。至于赚钱,她认为这钱只是一个副产品,并不是她刻意去追求的。
平时谈到阶层,大家都往钱上去想。其实真正的差距,不是钱,而是愿景。
所以这就出现了2种境界。一种是屌丝想要逆袭成为白富美。想要把自己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另一种,是人家已经是白富美了,只想把世界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为什么人和人的愿景会如此不同?其实就是父母决定的。父母给了你什么,你不会在意什么。但是父母没给你的,是你做梦都想要的。
父母不同,造就的格局不同
上面的A和B,一个愿景是为了自己,一个愿景是为了更多的人。这样来看,格局就是不同的。
以下有2个不同的梦想:
A: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亿万富翁。
B:我有一个梦想,让全世界的人脱离贫困。
A和B哪个梦想更有力量?肯定是B,而不是A。其实这种格局,也来源于父母。
有人觉得这个太片面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没有钱的孩子,该怎么办?其实格局不仅仅是钱。我知道一个暴发户,因为拆迁,得到了十几套房子。那个人的孩子,30多岁了,天天无所事事,买个豪车,在地铁旁边,开黑车,趴黑活儿。
其实,他拥有的那些钱,都可以投资几个创业公司了,真不该做黑车司机。
我并不是说做黑车司机不好,而是说,如果真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做个投资人呢?当然,做投资人需要额外学习,而做黑车司机却不用。
举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格局不是用金额撑大的。
父母的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
在过去几年中,我给无数人做了职业规划。但是根据回访来看,真正有效改变命运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
是我做的规划不科学合理吗?并不是。其实是执行力。道理给你了,你很快就能懂,但是没有执行力,你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我告诉一个人,他适合做什么时,他觉得我分析的有道理。但是他自己却坚持不下去,这样就没有办法改变命运。
幸运的是,至少有5%的人,在我给出职业规划后改善了命运。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是如何坚持的。
有一个人,她平时很喜欢画画。但是却做了销售的岗位,她不喜欢这个职位,对未来也充满了迷惑,不知道该怎么转行。
后来,我发现她适合画沙画。就建议她去做沙画。最终,她做成了。其实画沙画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她是怎么做成的呢?
其实她只是每天画1个小时,仅仅坚持了3个月,每周都写一篇文章,发布一个沙画的视频。后来,她被人投资,开了一个沙画培训班。
这和她父母有什么关系呢?
她说,他爸爸60多岁了,身材很好,每天还坚持早上5点钟起来,写30分钟的书法,站15分钟桩。
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不同之处。这个不同,就是习惯的不同。父母的习惯,其实比父母本身的能力,更对子女有帮助。原来,对子女更有帮助的,是多年养成的习惯。父母的习惯,是可以间接去影响子女一生的。
父母的能力,会影响孩子的认知
我调查了一个样本,有一个人,暂且称之为A,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曾经在学生时代,在家长的带领下,去了一趟北京。他家里是做生意的,和北京某公司有业务往来。他爸爸属于那种大客户了,所以公司派人全程招待。下了飞机,专车先拉到高档酒店,然后玩景区,去故宫,博物馆,参观大学,最后参观企业,几天中,吃喝玩乐,全程车接车送,有人安排。他优雅的吃着小饼干,听着旁边人谈几个亿的项目。他晚上睡在高档的酒店,写在北京遇见的趣闻。
后来他回学校后,讲述他在北京的故事,讲述他在胡同里看见的奇奇妙妙的事儿。但是对车接车送,高档酒店,参观公司却闭口不谈。
结果他的一个同学,暂且称之为B,听了A的故事之后,也想去见见世面。就求着父母带他去北京。他父母没去过北京,买了火车票,十几个小时,硬座到北京,下了火车,出了火车站,就被围过来一些妇女,问住不住店。他们没经验,就跟着去了,结果是一辆面包车,上了车不知道被拉到哪儿,破床一张,到处是蟑螂,隔壁声响令人发指。
第二天他们挤地铁去故宫,好几次挤不上去。第三天他们去八达岭,坐客车坐错的方向,后来报了一日团,结果遇到黑导游,被迫交了好几百块,然后在野长城上照了个无奈的全家福。
第四天他们去北大清华,排队要很久,最终无奈花了50块钱从黄牛那儿买了一个入场券。至于什么老北京的胡同,他没看出来有多美,走了几步,就被带着袖标的老太太盘问,原来他们一家被当成上访的了。
同样是去北京,A和B这2个学生眼中的北京,截然不同。报志愿的时候,一个报了北京的学校。另一个,报了家附近的学校。那个学生的家长说,北京有什么好的?还是家里最好。
不同的认知,就有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决定你认知的,大部分是源于父母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你有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见识。而一个人的见识,一定会跟随一辈子的。
如何运用这个规律?
最后,写给那些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决定你孩子能否优秀的,不是你给孩子报了哪些培训班,而是你自己报了哪些培训班。如果你是个酒鬼,你让孩子学艺术,他一定会画一张酒鬼肖像图。
我是米衙,感谢你的阅读,但愿我的文章能让你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