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再这样,周末也不能用手机了!”
“凭啥呀?明明说好周末每天我有两小时手机时间的!”
“你那是两小时吗?一拿上手机就放不下,每次‘五分钟’又‘五分钟’,哪次都能再多拖半个小时出去!好不容易放下了,也不赶紧做功课,整个人都跟丢了魂一样,一下午就这么荒废了!你这就是手机成瘾!不能再看啦!”
每到周末,隔壁邻居家窗口总是会传出类似的争执。老公听得心有戚戚,几次跟我说:学期中千万不能放开孩子的手机使用权,否则多半也跟邻居家一样,容易“手机成瘾”。
真不怪老公犯嘀咕,我们家寒暑假的时候也会让孩子用手机,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虽然约定了每天固定的时长,孩子总会想各种办法钻空子“再玩一会儿”;就算强制停下来,也总有好一会儿心不在焉。我们家长总觉得“都让你用了那么长时间了,停下来就该赶紧学习了吧”,孩子却很难快速切换到学习状态,一晃小半天就没了。
我相信这绝不是一两个孩子的个例。几乎没有哪个家长可以无视“手机成瘾”带来的挑战:无论是出于学习的正常使用还是社交需求,我们都不可能完全拒绝让孩子使用手机,但网络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每一个都像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陷阱,随时等着把孩子拉入无法自拔的时间黑洞——“青少年沉迷于手机、让家庭陷入困境”已经成了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不久之前,“手机成瘾国家社科基金主持人、青少年手机防沉迷宣传专家”高秋凤老师和她的团队,结合在青少年手机成瘾领域10余年的科学研究成果,总结了大量青少年上瘾行为临床个案的访谈经验,构建了“手机上瘾的预防及干预模型”——青少年积极发展模型。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结集出版,就是这本《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在这本著作中,高秋凤老师关注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从青少年发展的内心需求入手,提出了青少年手机上瘾的形成路径: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背后,是深刻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基本心理需求而出现的问题外显。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用手机太多了”就简单粗暴地没收手机或直接断网,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孩子内在的需求空洞越来越大,造成越管越糟的局面。
想要真正帮助孩子脱“瘾”而出,需要先了解几个非常颠覆的观点:
一、控制不住玩手机,不是孩子们的错
书中援引脑科学知识,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大脑发展的规律”:负责掌管认知加工和意志调节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善——从功能上来讲,孩子们的大脑就压根不具备“管住自己”的能力,“不遵守约定”不是他们主观故意,而是正常的生理情况。
二、现实生活中,“手机上瘾”的比例没那么高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难以抵制手机诱惑”的情况,但大部分都属于正常使用的范畴。比如孩子玩游戏是为了促进社交、缓解无聊,或者长时间用手机是发生在节假日等特定情境。并不是只要拿着手机玩了较长时间,就可以被称为“手机成瘾”的。更多时候是家长由于内卷压力,产生了焦虑和恐惧,害怕孩子用多了手机,心思不能放在学习上,将来吃苦头。
三、解决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需要家长先关怀自己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就像一个极其灵敏的“触发按钮”,很容易引发家长心中的负面情绪。但带着情绪冲动管教孩子往往会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升级家庭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家长需要和自己内在做联结,看清内心的恐惧,主动调节、等待情绪过去;还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进行自我关怀来调节内心状态。让自己感觉好,才能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做得好。
回到看看我家邻居遇到的“典型情况”,孩子没能在规定时间结束的时候马上停下来——这就属于“正常情况”。
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时,会充分激活颞叶、针叶和顶叶等掌管知觉的脑区,并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这也是青少年对手机等电子设备“欲罢不能”的核心要素,而掌握一直喝控制功能的前额叶此时不会被激活,处于缺血状态。
这就好像一辆车踩了油门加着油,刹车却坏了,这时候它往前冲才是正常的,能停下来反倒奇怪了。
这时候,如果家长“强制执行”,孩子被迫停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青少年使用一段时间手机被迫停下来后,多巴胺的分泌也随之停止,他们的内心感受会很不适应,会产生很强烈的对使用手机的惯性渴求,很难立刻静下来写作业及复习功课。
注意,此时孩子的内在是一种“产生了巨大落差的不平衡状态”,他们就像本来正在高速行驶、忽然被迫制动的车子,需要相当一段距离来实现“逐渐刹车”,这个过程还得往前走好一段呢。但家长此时的期待却是“已经玩够了,就该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这相当于不仅要他“停止前进”,还得马上反向倒退!一面是现实(往前),另一面是期待(倒退),完全矛盾,怎么可能实现呢?
不仅如此,家长通常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
写作业和复习功课总会遇到有难度的人物,这些任务会让人产生本能上的回避行为。而要加工思考、克服困难,均需要调用大脑前额叶的功能。
发现了吗?前面已经说了,这辆车的刹车坏了不好用,但现在要完成的任务(倒挡)居然还需要“刹车好使”才能实现!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这事儿不能硬来!想让车停下来,你得给时间往前缓冲一段儿;停下来以后,还得抓紧把刹车功能修好恢复,不然啥也别想干成!
好在这个刹车功能倒也没有坏到完全无解,咱们车上还自带了“重启刹车”的关键动力系统,就看你用不用了。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答案就在于需要搭配对应量的运动。因为运动可以促使神经系统分泌有助于对情绪产生积极效应的各种“胺”(如去甲肾上腺素),以及产生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具有减轻疼痛和产生愉悦体验的功能),可以降低青少年对使用手机的渴求。
要解决孩子“手机时间到了被迫停下来”的不满情绪,说来也很简单:玩完手机(不管你跟他约定的是20分钟还是2小时),都别急着让孩子“快速切换到学习状态”,而是要先在中间加一个“运动时间”。
停用手机后不是突然没有了“多巴胺”、会让内心强烈不适吗?负责“减轻疼痛、产生愉悦体验”的“内啡肽”刚好就能补充这种落差,兑冲“不能用手机带来的情绪反应”——所谓对症下药、缺啥补啥,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运动还可以增生与活化前额叶功能,加速输送能源及养分到体内细胞,让孩子在写作业和复习功课时经历更充沛,也可以更好地沉下心来,降低逃避行为,增加迎难而上的可能性。此外,内啡肽释放量的增加还能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原本以为运动只是个“止疼剂”,没想到附带“营养功能”,简直是一举两得啊!运动就像一个最佳衔接器,承前可以帮孩子从“手机停用”的焦灼中走出来,启后还能为专注学习做好铺垫,居然还顺带锻炼了宝贵的情绪管理能力!
如此看来,还真不是“一用手机就会荒废一下午”,关键是要搭配好生活模块的合理顺序——毕竟周末不仅需要学习和娱乐,运动原本也是必不可少的呀!
不过咱当家长的,除了调整周末安排的顺序之外,依然需要注意时间的对应关系,可别贪心的希望孩子用完手机,出去跑个10分钟回来就能“赶紧进入有效学习时间”了哦——
使用手机时间越长,对应的运动量也应该成比例增加。例如,用手机1小时,需要运动0.5~1小时;用手机3~4小时,运动也需要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