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山东省高考成绩的发布,短视频上能经常刷到700分前后的学霸们的采访视频。这种级别的学霸,多数是智商和天赋的绝对优势,将之与常人相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所以,至于他们所介绍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大家也就听听就行,别太过当真。就好比同样的驾驶技术,你开的是三缸自吸,人家是32缸的涡轮增压,跑得过才怪呢。
除了这些天赋异禀的学霸们,其他人的智商其实相差不大。为什么在普通人的赛道上,最终还会出现后进生和优等生的分别呢?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阅读理解能力。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偏理还是偏文的组合,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且不说语文,历史,政治这些着实需要阅读理解力的学科,即便是理科类的也要读题审题,同样需要阅读理解力。
二是学习习惯。习惯的养生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坐姿,写字,背书记忆,晨读,跑操前的小读,午晚休,一日计划等等,这些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习惯。如果每一件小事情,我们都能以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对待,久而久之,必定有所增益。
三是专注度。专注也是一种能力,有的学生能保持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保持三五分钟。学习好的孩子,一定是充分利用课堂,听课效益高的孩子。他们能够紧跟老师的节奏,一直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而专注度差的学生,听一会就会有各种小动作,还有一些同学看似在听,在背,在写,但是心思早已飞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学习”。所以,专注度是优等生必备的一项能力素质。
第四是执行力。课堂犹如战场,老师就是将军,老师的指令要严格执行,令行禁止。如今的课堂,都是具体任务驱动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好的执行力。比如老师说,3分钟阅读课本某段,分角度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那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本文字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政治,经济等进行分类,概括措施,切不可墨迹拖沓。
所以,学生的培养,须在这四方面用力,克服人性中的拖延,散漫,懒惰和贪享,使其努力成为自律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