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人类自出生起就一直努力迎合自己的养育者,期盼赢得他们的关爱并获得其他物质方面的满足。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可能面临死亡,不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子女幼年时期受到父母的完全掌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竭尽所能迎合父母喜好的做法就完全合乎情理,尽管我们不愿意这样想,子女实际上冒着被父母宣判死刑的风险。
2、孩子们性格的养成,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
3、作为父母,我们言传与身教的内容几乎永远不一样:“照我说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孩子们明白凡事总有例外,规则也可以被打破,我们有时会口不对心,而信息也有混杂的时候。
4、就父母双方而言,他们的观点产生分歧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父母会做出不同的示范,然后孩子们会以如何做能够吸引父母注意和关爱为标准,对这些不同示范进行筛选并做出最终选择。
5、身份认同产生的根源是爱意或恐惧。如果出自对父母的爱意,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来取悦他们,或者避兔不同给他们带来的不快。因为我对他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作为儿子,他也很爱自己的父亲,因此想要同爱的人相像。这种爱的传递会令我们陷入迷失自我的危险中,一方面给我们造成了不少困扰,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心得】言传身教与身份认同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射出我们成人的影子。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努力模仿父母的行为,哪怕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动作。而且,神奇的是,我们会发现,即使父母口头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但有时候,孩子并不会按口头教育的去做,而是更按着父母的切实行为学习。
孩子模仿父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掌控,为了确保自己可以获得更多资源生存下去,他们必须迎合自己的养育者——大部分情况下是父母。
另一方面,孩子天然爱父母、信任父母,自然希望自己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同时,如果父母因为某些行为而表现出不快,那么孩子为了让父母快乐,就会避免这样的行为。
另外,如果一些行为会引发负面体验,比如因为做了某件事被父母骂了或者打了,生物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促使孩子避免再次重复类似的行为。
所以,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表现的越来越像父母,或者说,越来越像父母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