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国庆档上映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是由开心麻花、新丽电影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闫非、彭大魔执导,沈腾、马丽、尹正、王智及艾伦联袂主演的喜剧电影,于2015年9月30日全国公映。一举成为票房黑马,仅以2000 万元的小成本制作,收获了14.41亿元的高回报,跻身内地华语片票房排行榜前三名,内地影史第八名。与同期上映的《港囧》共同占据着国庆电影市场。没有大卡司明星坐镇,没有人气小鲜肉站台,更没有知名导演背书,甚至连主创人员里面的编剧都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由这样一个话剧团队承包打造出来的电影,居然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眼球。所以,本文试从社会影响,艺术水准,商业价值三个方面解析这部电影。
一、社会影响
《夏洛特烦恼》讲述了中年一事无成的夏洛,盛装出席高中时暗恋对象秋雅的婚礼,一个失去尊严的男人偏偏要找回自尊,在一场充满虚伪的婚礼中,同龄人之间的比较,面子上的挣扎,被无形中放大。妻子马冬梅拆穿了他所有的伪装,屌丝仅存的一点尊严也被妻子彻底抹杀掉,场面彻底失控,当大家都觉气氛已经被推向高潮时,喝多了的夏洛在梦里穿越回到到一个光怪陆离的高中时代。依靠之前的记忆,剽窃他人的作品,去放手追校花,挥霍金钱,睡外围染艾滋,夏洛重返中学生活的一系列夸张的行为早已超越对现实社会做出的补偿,所有的桥段均充斥着小人得志的激动和畅快。空虚的生活让他开始无比怀念当初的温情,却无法将当初的糟糠之妻夺回。当生命线终于没有波动的时候,镜头终于一转,从回到了真正的现实生活:“夏洛突然在马桶边上苏醒”。是的,影片成功的让观众也相信了之前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梦境,一个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大团圆结局。屌丝回头是岸,无法割舍糟糠之妻,真爱难寻和濒临死亡成为他回头是岸的原因。试想,倘若秋雅并不出轨,或夏洛并未身染重疾,还会有这样的人生顿悟吗?醒来后的夏洛唯一的觉醒是痴缠在了马冬梅身上,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变,他仍是那个好吃懒做依靠老婆养着的夏洛,而马冬梅仍旧是那个贤妻良母。片尾尽力使故事有一点正确的社会价值,“珍惜当下,回归自我”却难以掩盖电影空洞的价值内涵。
二、艺术水准
《夏洛特烦恼》源自开心麻花的招牌贺岁舞台话剧,台词经过之前话剧的打磨已经很流利了。具有典型东北风格的小品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叙事结构的安排更加自由,画面剪辑的合成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再加上对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情,大量镜头特写,放大了影片人物和剧情的荒诞滑稽,使用现代化手段使影片的动漫式,幽默搞笑的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
本片对幽默效果的设定是成功的,但却难以掩盖影片逻辑结构散乱的硬伤。《夏洛特烦恼》影片借用大量段子的组合编排营造出喜剧效果,场景的段落式独立于故事情节外,缺乏逻辑关系。影片对喜剧段子的演绎仍是相声小品的表演形式,脱离故事情节,笑点的制造仍采取的目前国内喜剧电影的惯常套路:对经典歌曲、影视剧台词、娱乐圈话题、网络热点的恶搞和调侃。 恶搞经典曲目《一剪梅》,将袁华与秋雅的你侬我侬,恶搞为哭笑不得的言情戏码;一曲“刘德华”版 《咱们屯里人》 倒土不洋,倒成为年轻人的手机铃声;编剧甚至直接山寨那姐、周杰伦等明星,并拿《中国好声音》 等选秀话题开涮。各种网络语言和流行元素的拼贴,将影片叙事彻底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策略在恶搞、戏仿、拼贴和无厘头等手段下,对影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三、商业标准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不能完全将它的商业利益置之度外。许多西方著名导演曾深有体会的指出,电影制作者可以允许数次艺术上的失误,但绝对不允许有一次经济上的一败涂地。商业标准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娱乐性”,而《夏洛特烦恼》14.41亿的票房成绩,也证明着这部电影丰富的娱乐性。当然娱乐性的重视要是以社会标准为前提的,单纯的哈哈大笑,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去讨腰包。
第一,电影巧妙的迎合了当下青春电影的梗,电影中怀旧的色调,游戏机,汽水,三八钱,无不勾起青春的回忆。但它又不同于以往青春类电影的酸涩不同,它用一种“我是屌丝我任性”的口吻诠释着幽默、轻松的气氛填满欢乐的国庆假期。
第二,迎合了屌丝心理。当电影定位于“屌丝”这个草根阶层的人物时,与绝大多数观众就产生了共鸣,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都有夏洛的烦恼,也有做过和夏洛一样南柯一梦,电影的亮点变成了纯粹的草根青年的胜利,在这种自我认同中,观众也不再仅仅满足过去旁观倒霉蛋一路出尽洋相的优越感,屌丝的成长史暗合大多数人自身经历,当观众能借着影片中能借电影为所欲为的时,屌丝的形象就成为一种被众人拥护的形象。
四、结语
《夏洛特烦恼》 是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缩影,它对流行文化和草根精神对观众的影响力的体现,是中国青年文化娱乐狂欢的体现。影片人物“奉行娱乐至上,不关心娱乐的社会伦理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姿态的反讽搞笑,成为他们的重要话语手段,他们是以反讽、颠覆、搞笑、娱乐化的方式从边缘借助商业的力量向中心和大众社会突进。”超高票房下中国喜剧电影的内涵的缺失不容乐观,当娱乐已经成为一种权威的影像话语,无论是电影从业者还是观众都应提高警惕,在追求影像视听快感的同时别让文化精神变成娱乐至死的舞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