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2025年10月4日,被誉为“女版安倍”的日本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当选自民党新任总裁,大概率将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作为日本政坛著名的右翼保守派代表,高市早苗的崛起预示着日本对华政策可能进入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阶段。本报告将基于其过往言论与政治立场,从经济贸易、地缘安全及文化民间关系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其对华政策的延续性与潜在变革,并评估其对中日关系及地区格局的深远影响。
一、人物背景:继承安倍路线的极右翼代表
高市早苗,现年64岁,政治履历丰富,曾担任总务大臣、经济安保担当大臣等要职。她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渊源深厚,政策理念高度契合,被外界广泛视为“安倍路线”的坚定继承者。高市以其极端保守和强硬的右翼立场著称,在历史问题、修宪及对华态度上表现尤为突出。她的当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民党乃至日本社会内部右倾化的趋势。
二、对华政策三大维度前瞻
- 经济贸易:延续“经济安保”框架,强化对华“脱钩”与“去风险”
在经济领域,高市早苗预计将延续并强化“安倍经济学”与岸田政府的“经济安全保障”路线。她主张通过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将国家安全置于经济考量之上。这意味着,尽管中日双边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但高市政府可能会以“经济安保”为名,推动关键产业链(如半导体、先进材料、医药等)的“去中国化”或多元化布局,减少对华依赖。她曾主张严格限制对华技术出口,并可能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日企将供应链迁回本土或转向“志同道合”的国家。这种做法无疑将对高度融合的中日经贸关系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可能冲击日本自身的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
然而,考虑到日本经济复苏乏力、通胀高企的现实困境,以及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高市在具体执行层面或将面临国内经济界的巨大压力。因此,其经济政策可能呈现出“安全上强硬,经济上务实”的两面性,即在核心技术领域坚决设限,但在一般消费品和传统贸易领域寻求维持稳定,以避免对日本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 地缘政治与安全:以日美同盟为轴心,加剧地区紧张态势
在地缘政治与安全领域,高市早苗的立场极为强硬,是其对华政策中最具风险性的部分。她主张彻底颠覆和平宪法,赋予自卫队更大权限,实现日本“国家正常化”。她将继承安倍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太”理念,以日美同盟为核心,积极深化与美、澳、韩、菲等国的安全合作,构建对华安全包围网。在2025年版的日本《防卫白皮书》已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的背景下,高市的上台可能推动日本进一步增加防卫预算,并与美国合作研发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军事技术。
在台湾问题上,高市早苗的言论尤为激进和危险。她曾多次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妄议台湾问题,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并扬言深化与台湾地区的“非官方关系”。这种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姿态,极易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红线,可能导致东海乃至台海局势的急剧升温。尽管她在竞选期间曾表示希望与中国领导人进行“坦率对话”,但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表态,其根本的对抗性立场并未改变。
- 文化交流与民间关系:历史修正主义抬头,国民感情恐将恶化
在文化与民间关系层面,高市早苗的历史修正主义立场将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伤害。她曾多次以内阁大臣身份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叫嚣无论担任何种职务都将继续参拜。此外,她还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历史事实,反对在教科书中写入相关内容,认为这是他国“干涉内政”。这种歪曲和否认侵略历史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破坏因素。
高市的上台,可能意味着日本政府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采取更保守甚至倒退的立场,进一步加剧日本年轻一代对侵略历史的“集体性失忆”。同时,她带有排外色彩的言论,如渲染“外国人威胁论”,可能助长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因素叠加,将导致两国国民感情持续恶化。近年来,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已在低位徘徊,高市的政策导向恐将使这一状况雪上加霜,严重侵蚀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三、综合研判与未来展望
结论:高市早苗的对华政策总体上将呈现出“继承安倍、强化对抗”的鲜明特征。她将在经济上推动“脱钩断链”,在安全上加紧“围堵遏制”,在历史问题上坚持“修正主义”,这预示着未来中日关系将面临比岸田时期更为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然而,高市的执政之路并非坦途。首先,自民党在国会两院已沦为少数执政党,其激进政策的推行将受到在野党和执政伙伴公明党的牵制。其次,日本国内经济界的务实声音、民众对经济民生的首要关切,以及对极端外交路线可能引发冲突的担忧,都将对其构成制约。最后,即便紧随美国,日本也需要维持与中国的基本沟通渠道,以避免在重大国际议题上被边缘化。因此,高市早苗的对华政策将在“强硬理想”与“骨感现实”之间摇摆,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方对此需保持高度警惕,“听其言,观其行”,在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